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对于美联储提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增强,研究国外流动性变化对我国流动性和利率变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外流动性变化对我国流动性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国外利率变化对我国利率变化的影响不明显。针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产生的影响,文章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2.
清晰认识当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有利于货币当局把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有助于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确定金融体制改革的取向。作者结合我国银行业现实的货币供给状况,构造符合转轨时期现实国情的理论模型,找出影响货币供给的诸因素,然后分析它们为央行所控制的程度,得出我国货币供给目前内生性较明显的结论,并且就内生性下如何提高央行货币调控能力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突然转化。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者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History suggests a conflict between current Basel III liquidity ratios and monetary policy, which we call the liquidity regulation dilemma. Although forgotten, liquidity ratios, named “securities-reserve requirements,” were widely used historically, but for monetary policy (not regulatory) reasons, as central bankers recognized the contractionary effects of these ratios. We build a model rationalizing historical policies: a tighter ratio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assets that banks can pledge as collateral, thus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s. Tighter liquidity regulation paradoxically increases the need for central bank's interventions. Liquidity ratios were also used to keep yields on government bonds low when monetary policy tightened.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动性过剩从2005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中国目前存在着长期流动性过剩与短期流动性紧缺的双重压力。长期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存贷差的不断扩大,短期流动性紧缺是外部因素所致。短期流动性紧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样不能忽视长期流动性过剩的影响。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显示,虽然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影响微弱,但其无疑会增大实际GDP的波动,同时会加剧通货膨胀,并在滞后3期时对通货膨胀产生最大正向影响。当前,应该通过规则性货币政策稳定预期以及前瞻性货币政策减少长期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以走出"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6.
在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价格泡沫日益显现和各因素的综合表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明确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应关注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体系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后,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在宏观经济层面反映出来,并日益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得不出台种种措施进行应对。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不可回避的经济现象和无法跨越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在金融领域中的反映,只是金融领域又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内在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是我国长期的粗放型和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建议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等。  相似文献   

8.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计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并会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带来较严重的负面溢出效应。其中,美元泛滥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刺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需要采取"堵疏结合、攻防有序"的手段,严格监控风险度高的短期流动资金,将长期资金流入有效疏导到金融短板加以利用,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协作,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形成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货币量化宽松的传导机理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思考,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利率传导、资产结构转变与资产再平衡、信贷可得性、信号显示等渠道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会带来诸如损害经济自发增长、长期通胀压力、道德风险和财经纪律松散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坚持以谨慎的原则进行政策创新和操作,处理好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收益、国内效果和全球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锋 《金融研究》2008,(10):198-206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带有较强的外部输入特征,也与我国当前的体制性因素有关。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信贷投放受制、直接融资发展、信用货币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多种应对措施中,应加强主要政策的力度,逐步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流动性的界定以及流动性过多原因分析为起点,试图探究并论证我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过度累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通过2000~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要解决流动性过多问题,短期而言要缓解外汇储备过度累积,长期而言,要在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制度、外汇市场交易体系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切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被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在步入正常化的调整通道。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情况,经济复苏基础的不断夯实表明联邦基金利率提高的时间窗口正在逐步逼近;其次,讨论了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时间,并认为2015年晚些时候可能成为联邦基金利率上调的绝佳时机;再次,讨论了未来货币政策的可行路径,基于经济形势的前景预测,联邦基金利率存在稳步上升的动力;最后论述了决策者在当前环境下应该考虑的风险和相关因素。结论表明,为了实现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的双重目标,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以数据为依托。  相似文献   

13.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前后,国际社会争议不断。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着手分析,指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剧国际金融风险,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25日,美联储举行2012年首次议息会议,会议声明显示出较为鲜明的量化宽松立场,这引起了市场各界对美国是否会在近期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热议。文章综合美国经济基本面、通胀形势与欧债危机演变等多方面因素分析,预计近期美联储不会推出QE3,但2012年下半年QE3推出的可能性较大,这将促使资金加速流向新兴资本市场,并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美国经济金融现状及其历史经验对QE2退出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汇率走势进行了展望。通过梳理美国货币当局的政策逻辑,文章认为美国在结束QE2之后,短期内可能保持政策稳定,从中期来看进入紧缩周期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市场提前消化利空影响,QE2后美长期国债利率未必会大幅上行。联邦基金利率的回升、通胀水平的有效控制及财政赤字的削减,有助于美元汇率在中期阶段性走强;但美元汇率的长期反转,则需要美国经济步入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的新增长周期。  相似文献   

16.
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是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理论的一项伟大创新和重要实践探索。通过对迄今为止购买过公司债的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的公司债购买计划进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以及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提出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六大传导机制。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经验进行阐述后认为,鉴于当前实体经济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央行在必要时也可实施公司债购买计划,以降低信用利差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梳理归纳了学界关于流动性定义、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影响及其对策的不同观点。文章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就是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并对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形成机制、结构性特征、影响、国际背景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廓清国内学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建立通货膨胀、产出缺口、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货币供应量增速的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进行估计和分析,分别得出美国常规与量化宽松两种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力的不同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惯性和通胀预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效果基本稳定;美国货币供应量M2增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次之,并且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出现明显的跳跃式的增加;由于我国资本账户没有实现完全开放,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代表的常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monetary policy on the economy of South Africa,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perio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thereafter from 2009 to 2018. A VAR model, including South Africa’s inflation, output, a stock market index, exchange rate, and South Africa’s policy rate is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ac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s quantitative easing programs had only slight overall effects on South Africa’s economy. However, the way monetary policy is measured appears to have important effects for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pillovers as the results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monetary policy measure used.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界限,引起经济学界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讨论。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和理论,回顾了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过程,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理顺政府与中央银行关系、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于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