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伟 《魅力中国》2010,(3X):216-216
元代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时代元代绘画基本上划分为两大命脉:一为南宋的绘画传统;二为以文人画家为中心的抒发本真性情的文人画。其中,倪瓒的"逸气"和"逸笔"思想最具代表性,以求得内心精神的寄托与消解,从而较大地推动了艺术传达中偏于"逸"的表现,崇尚自然,抒情达意。元代画家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笔墨表现所发生的"气韵生动"这一完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秀敏 《魅力中国》2013,(17):100-100
绘画创作是画家对客观现实事物的形象反映。但是中国画家并不以简单模仿再现客观自然为目的,而是要经过加工、取舍、提炼、概括.创造艺术化、典型化、理想化的形象。而中国画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分野。本文以晁补之提出的“画写物外形”为立论,论述文人画不以形似为目的,-而是以笔墨形象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审美理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2016,(5):32-41
邵大箴:文化自觉与艺术修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穆家善君在海外拼搏十多年,从彷徨、苦闷、寂寞、焦虑到自信,到取得成功,饱尝人生五味。在1991年完成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研究生学业之前,穆家善做过工人、军人和教师,又经历了"85新潮"和新文人画波涛的洗礼。他在学期间,中国社会中激进文化思潮开始沉寂,复归传统文化的思想显示出崛起的势头。南京是金陵画派的发源地,有深厚的传统文人画渊源。穆家善受明末石涛、梅溪和金陵诸家的影响是明显的。也正是在金陵绘画的传统中,包含着不拘成规、敢于叛逆和创新的基因,这种基因肯定也流淌在穆家善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4.
姜云 《魅力中国》2013,(10):94-94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颇多,风格面貌呈现出多样化。具有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的特征。整体地观察中国历代之绘画,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所呈现的大多是委婉雅丽、萧疏淡雅之情。画中通常用笔柔和。情调委婉。此种审美倾向尤以宋以后的文人画为显著。其中弥漫着一种以阴柔美为主导的气息。因此从绘画欣赏这个角度来讲,主体创造的观念不同,决定了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风范、程式以及样式。  相似文献   

5.
何兰坐 《辽宁经济》2002,(12):58-58
中国画是以“丹青”(赋彩)与水墨两大体系构筑起来的。中国古代绘画,在战国、秦汉、魏晋时以壁画为主要形式,丹青矿物色为中国画的主要用色。画缋之事,有“五墨、六彩”之说,绘事还是以墨彩为宗。魏、晋、唐初用线钩勒轮廓,填以重彩极为时尚,即“随类赋彩自古有能”之谓。在唐代“古法”为赋彩,而“今法”为水墨,王维能赋彩又会破墨山水,是水墨画的开拓者,又是传统的继承者。荆浩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水墨画自唐代开始后被宋、元及明、清文人所垄断成为“文人画”,丹青赋彩退居次位。  相似文献   

6.
张志明 《魅力中国》2010,(17):219-219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快意斋论画     
吴悦石 《东北之窗》2012,(7):102-103
之一 书画题跋由来已久,以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始,画中已有题识文字,宋元以后益发为趋势。由于文人参与,文人画取代画工画,变为画坛主流,画中题跋十分讲究,论画论史、诗词文赋,各擅胜场,明清以至民国蔚为大观,余常常细品,在或长或短之题跋中,都能做到有的放矢,翰墨中文笔风采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8.
石涛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绘画理论家与艺术实践者,他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具有超越当时历史情境,强烈表现人性本体意识,弘扬自我创造能力的特点,对后世具有永恒的启发意义。石涛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的现代性体现在:"一画论"永恒的普世性与新鲜感;对传统文人角色的现代转换;自发地在中国画体系内进行了溯源与突破;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转捩点。  相似文献   

9.
肖惠 《走向世界》2014,(1):70-74
一群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农民,凭借他们的业余爱好、生活感受和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创作出一幅幅反映现代农村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水粉画。有人叫它“农民画”,有人称其为“现代民间绘画”,也有人管它叫“乡土风俗画”。这些画几度跨出国门,成为对外交流的使者,惊艳世界;它几度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成为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一员。这就是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山东省日照农民创作的“农民画”。  相似文献   

10.
朱雅辉 《魅力中国》2010,(19):157-158
古代文人画在形式与表现上主要依靠对古典绘画尤其对文人画的继承借鉴和写生观察.它赖以存生的基础首先是传统笔墨功力.博采各家,遍Jt~.g作,融汇贯通而又独出心裁,就有新的发展和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刘秋雅 《魅力中国》2013,(8):356-356
古代东方艺术是一个古老而茂密的松树,其身体的树脂香味吸引了众多西方国家在画面上创新的艺术家,使他们触到郁勃生命的涌流,使他们艺术生命中朦胧昏睡的那一部分被这东方艺术所激醒,使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受到一种苏醒后挑战性的刺激,使他们产生了强烈汲取东方绘画艺术营养的渴望,使他们具有比同时代西方传统画家更开阔的视野,更精湛的技法,进而使他们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转折人物。莫奈和其他优秀的绘画大师一样,也是有着很浓厚的东方情站。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了中唐以后,文人写意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营构的影响,对文人园林设计"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进行了阐释.写意山水画中"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所蕴舍的禅境,同样成为士大夫文人在造园过程中所着意追求的意境.出于禅意的"小中见大",在画中,在园林中,都成为中国人独特的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艺术法则.这种禅境的追求,影响了文人园林从山水园林向都市园林的演进,也体现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园林设计手法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日重庆》2013,(3):68-71
黄建华号弘见。重庆人大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教育考级委员会委员,重庆天风古琴院院长,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客座教授,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琴棋书画乃中国古代读书人必备之"四艺"。中国文人书画的修养常常是在"人"与"艺"的亲和中得以升华的,是一种心智的传承与气质的延续,所谓书如其人、画如其心是也。人们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15.
闫宗仁 《发展》2010,(6):86-87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绘画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古代画中,早就提出过一些朴素的透视应用理论,如:南北朝时代的宋三微在其所著《叙画》中提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绘画透视理论。那么如何让透视学更好地为现代中国绘画服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2014,(27):58-59
1960年生于山西右玉,满族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高研班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明人唐志契曰:"画中唯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不说前人此证当与不当,我迷恋风景画确已多年,山水风景向来是我自觉能够准确表达情感的妥当形式。中国文人画传统里自来好山喜水,然而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当今的山水风景已不仅为传导风流与潇洒的逸趣情致,更向好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克训 《走向世界》2009,(18):84-85
徐康是位勤奋的画家,作品清新、优雅,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又不失根植于深厚传统之中的意念,让人感到是现代人画的传统文人画.  相似文献   

18.
陆璐 《理论观察》2012,(3):119-121
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革命的时代,“革命”无论对于政治、社会制度还是对于文学、美术都是势在必行的时代趋势,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中国美术变革,彻底结束了千年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美术变革的代表人物,都不约而同的提倡走融合中西之路径,取长补短,同时他们心怀国族意识和时代使命感,期望中国绘画无论从思想上和内容上,还是技巧与技法和其表现形式上都焕然一新.他们对中国画变革所作出的努力为日后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后来人可以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与民间画家、院体画家相比,文人画家许多并不具备专业的绘画基础,但是其深厚的学术修养使他们具有独到的的审美见解和审美取向,为中国绘画审美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与此同时,文人画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地位使得他们的绘画理论和审美实践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和偏激性,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发展既有促进,又有束缚。  相似文献   

20.
文房藏趣     
正"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在古代文人眼中,文房用具是书籍之外另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爱物。《文房雅玩—苏州明清时期文人书房用品展》就为重庆爱好者提供了不少系统了解"文房"用具的实物。苏州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人墨客在此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文房,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符号。"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