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桑发源地,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桑为立国之本"。历史上,中国的丝绸产品和蚕桑生产技术一直是中国与西域以及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蚕桑生产技术由东向西先后传至新疆、西亚,经欧洲至美洲,所到之地都曾兴起了由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蚕桑生产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植桑热"即是典型一例。中国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是世界农业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促进了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了各国人民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传播弘扬了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建设与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西汉———出使西域屯垦戍边西汉时期,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家称之为“凿空”,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屯垦戍边。在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  相似文献   

3.
《水经注》拥有大量关于农业的资料,其中有些资料涉及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农田。对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以及耕作制度、农田水利等方面,郦注记载的这些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郦注记载的农田,有一部分是古代为了军事需要而垦殖的驻军屯田。这类屯田,大部分在西域,但也有一些在内地。下面表列的,是这类屯田的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4.
海上丝路与古代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缪祥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通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许多优良作物、特产及先进的农作技术、生产工具。食品加工方法等通过海上丝路传入世界各地,在世界物质文明史...  相似文献   

5.
南疆古代农业至少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然而形成农业区则主要在西汉以后。南疆农业区的形成、发展与汉人来疆和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发展屯田事业密切有关。两汉和清王朝是汉人在新疆屯田规模最大的两个时期,也是农业区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南疆农业区的形成过程中,绿洲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是农业区形成的物质基础,其中水资源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近40年来,南疆绿洲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对照农业区的形成历史,必须充分认识“水”、“林草”在发展绿洲农业、保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历史绿洲农业模式至今是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对构建中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张骞通西域到元末以后,丝绸之路加深了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将古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国"一带一路"的设想和建设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够使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翟麦玲  谢丽 《中国农史》2008,27(1):41-50
屯田与营田在唐代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经营人员、设置目的、设置地点、经营方式、以及转化为民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组织管理系统方面则是不同的。长期以来,二者之所以常被混淆,一方面是由于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营田使职责也具有双面性;另一方面,史书记载有些地方比较模糊,而且自宋代起人们对二者已经不甚加区分了。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以及敦煌文书中有关屯田与营田的材料,辨析唐代屯田与营田的异同,对未引起研究界重视的二者的区别以及容易混淆的原因,逐一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
曹魏以邓艾为代表蓄水兴屯,西晋以杜预为代表毁陂废屯,南北朝以筑浮山堰为代表以水代兵,是淮河水利史上的三件大事。学者常把曹魏两淮屯田,两晋江淮庄园经济,作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论据。本文着重探寻这一时期两淮农业兴衰变化的原因,剖析曹魏蓄水屯田的背景、作用及其片面性;西晋毁陂废屯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意义;浮山堰对农业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9.
《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是研究汉晋时期鄯善历史的重要资料汇集。以此为据,本文论证了代表汉魏晋在鄯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农作物的种类及粮食贮存和自由买卖的事实。当时的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灌溉和耕耘非常重视,派农业官吏和军队将领督促劳动者(屯田民和屯田兵),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实行了有效管理,并通过廪给制保证其生活供应。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又得益于便利的灌溉条件和往来客商对粮食需求的刺激及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选择。本文首先在理解农业科技投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接着进行农业科技投资的福利分析,提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变动会造成极大影响;然后对农业科技投入作国际比较,明确我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最后在WTO“绿箱政策”的背景下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反思西部地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一些原有的法律观念、法律原则,提出要以一种全新的适合保护全球生态环境需要的角度来重新加以探讨和运用。指出环境立法思想应以生态规律为全面指导,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观,强调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规律等,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立法的重点和应对策略应是科学制定地方环境立法规划,利用地方自治优势,加快地方环境资源立法速度,完善地方立法体系和法律约束机制,在立法中突出以防为主的法律原则,建议赋予乡一级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职能等。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系统比较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体系、理论、方法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异同,对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作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城市化理论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促关系",即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化问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风暴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建立在对其退化机理的深入认识和各种恢复与重建途径的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找出最佳治理方案。文章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化发展,土地沙漠化扩大,沙尘风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强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10):48-53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快速、持续发展 ,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目标而作出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质及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铲除贫穷。因此 ,西部大开发既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 ,又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 ,将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经过农村体制改革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和组织实施“国…  相似文献   

16.
一、现行税制对西部大开发的制约 1.现行税制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开发的需要.现行同一模式、同一量度的税制,忽视了东西部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能力,忽视了西部落后地区的税收特点和经济利益格局,以及纳税对象的承受力,致使西部省份的税负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7.
开发西部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但开发西部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时要重视西部的现状和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并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可持续调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西部资源开发战略”提出质凝,从对人力资本的论述出发,提出西部开发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分析了西部人力资源的的现状及原因,对西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必须走跨越式刀菜之路,因此,开发西部地区要更加重视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知识资源创新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