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员工的胜任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传统的薪酬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了,于是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新的薪酬管理体系下,随着员工胜任力的不断提高,知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满足了员工对于更高报酬的渴求.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有助于知识型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鼓励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对胜任力理论、薪酬理论以及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零售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胜任力与薪酬的联合方式,即零售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模式的构建。从基于胜任力的宽带薪酬等级结构和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横向结构两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模式的设计方法,并总结了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模式的构建程序:阐述了基于胜任力的宽带薪酬等级结构、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横向结构的设计过程,并对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模式的适用性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基于“C-2P”模式的薪酬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薪酬体系设计要以组织战略为依据,依托人力资源价值链流程有机统合岗位(Position)、工作绩效(Performance)及胜任力(Competence)等因子。文章以某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岗位价值评估、胜任力测评及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等步骤介绍如何设计基于"C-2P"模式薪酬体系,以对薪酬制度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胜任力的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入胜任力模型,通过人才选拔,绩效管理、培训开发和薪酬管理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有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进.研究认为: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型工具,它的应用将对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拟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映射计算的方法建立转化模型,更准确的实现胜任力与薪酬的挂钩。系统稳定建立后,可将员工的胜任力评价作为输入,直接计算得到薪酬水平,从而节省了胜任力定价和建立胜任力薪酬结构的人力财力成本,不仅可以减少主观成分和人为因素,可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的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各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近年来,虽然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丰富,但相关研究提出的胜任力种类众多,不利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开发.为此,本文就针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希伟 《时代经贸》2010,(6):220-221
胜任力的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入胜任力模型,通过人才选拨、绩效管理、培训开发和薪酬管理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有建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进。研究认为: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型工具,它的应用将对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胜任力的研究溯源及定义入手,介绍了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涵,探讨了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企业组织绩效管理胜任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组织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在管理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公司目标的实现。文章介绍了胜任力的发展、胜任力模型;然后通过某企业的案例分析,在企业绩效管理现状中提出企业员工个人绩效管理流程,试图为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晓兰 《经贸实践》2016,(8):295-296
胜任力理论为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提供了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基于胜任力的研究,以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胜任力研究的论文较多,探讨胜任力模型构建与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的论文较少。为此,本文基于胜任力内涵,论述了胜任力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从胜任力模型构建入手,探讨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构建胜任力模型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当今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多通过专家访谈来确定,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包含过多的要被实现的胜任能力,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运用胜任力模型的成本。作为减少定性分析而著名的数据挖掘技术——粗糙集理论是一个比较新的方法,运用客观科学的粗糙集方法来挖掘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最小集合,可为探讨简化胜任力模型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文献回顾、人力资源经理工作分析和中国上市公司(A股)招聘人力资源经理广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雄 《经济经纬》2008,(2):162-165
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目标,也是促进平等就业与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要求。我国统一人力市场既要与计划经济的"遗产"相对接,又要直面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面临若干现实困境和障碍。冲破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重重障碍的关键,是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塑造我国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拯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脆弱的激励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开发:银行业走出人才流失困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源是银行的核心资源,事关中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令人堪忧,而人才开发培训在改善银行业人力资源状况,提高银行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博弈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稀缺和人才流动性加强 的环境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体系,激励与创新机制,是迎接挑战,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供需匹配为指导思想,基于胜任力理论,解析创业者类型及其异质性胜任特征,挖掘创业者异质性创业政策需求;借鉴创业MOS模型,构建异质性创业政策供给框架。结果表明:①创业者可分为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和创新驱动型3种类型。其中,生存推动型创业者创业行为呈现创业被动性、风险规避性等特征,其认知胜任力和职能胜任力较强,机会拉动型创业者创业行为呈现机会警觉性、资本积累性等特征,其认知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较强,创新驱动型创业者创业行为呈现创新变革性、资源撬动性等特征,其认知胜任力和心理胜任力较强;②创业政策供给通过动机激发、机会增加和技能培育提升创业者创业胜任力,有助于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整合以及创业者创业绩效提升;③鉴于创业者创业胜任特征和创业政策需求差异,政府应实施异质性创业政策供给,侧重生存推动型创业者动机激发和机会增加,关注机会拉动型创业者动机强化和技能培育,注重创新驱动型创业者技能提升和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理应作为组织的一项资产,在劳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人力资源的产权归企业所有。以列夫和施瓦兹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为基础,结合弗兰霍尔兹的随机报酬模型,提出新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与竞争力提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湖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和新增长点.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与竞争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非教师系列管理岗位选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超孚 《技术经济》2010,29(2):120-123
伴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模式日渐显现,其中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人事体系中的应用欠缺。本文以Z高校为例,从胜任力建模、评分细则、编制题库、合理分组、考官遴选、时间流程等6个方面展开,介绍了非教师系列管理岗位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选拔的解决方案。为检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效果,分别征求了考官、学院领导、候选人等各方信息,并就评分者信度、效标关联效度以及预测效度作了显著性检验。案例研究结果证明,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非教师系列管理岗位选拔中的可行性强,值得高校人事管理者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制造企业新产品成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从微观层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所谓“双重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即同时具备“承诺导向”和“控制导向”双重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380家制造企业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双重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具有正向影响,组织柔性能力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该研究为制造企业新产品成功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魏民  甘柳 《经济研究导刊》2009,(28):107-108
人力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贡献度,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人员配置的效率。目前,关于商业银行人员配置模式的理论研究均不太深入。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人员配置的现状和特点,建立了人员配置模型,从而为商业银行如何实现科学的人员配置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