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石油装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在投入生产以后所要承受的自身载荷以及工作负载,还要考虑装备在水下要承担的水的压力以及海底的一些突发情况,因此对于那些工作在水下的石油装备,在其焊接过程中要保证它具有更高的强度,所要求的技术水平相较于陆地石油装备也更高。本文对海洋石油工程的水下焊接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分析,并介绍了水下焊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合公司国产化项目实施及推广应用实际经验,对海洋钻井装备国产化综合评估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以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难易程度、创新性、品牌影响、使用寿命、市场提升、可推广性、成熟度、间接效益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估模型,实现对国产化项目进行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有利于引导项目实施,促进成熟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国产化项目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当前,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推进石化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中,企业也在下大力气推进装备国产化和软件国产化,逐步摆脱对国外软硬件的依赖。其中,无线专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以其具备的及时性、可靠性、灵活性等特点,在石化工厂区生产、巡检、调度、消防、安保、工程等众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安全管理、应急救援方面更是有……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流体机械展在北京中国国贸际展览大厦中心展出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董事长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志明。他从中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的运行现状、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国产化:始终如一的目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只有玉门和延长两个油矿,根本谈不上石油装备制造业。如今,中国已跻身世界石油和石化工业大国行列,石油和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装备制造业。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伊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就高度重视其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石油、石…  相似文献   

5.
王元 《中国石化》2005,(4):50-51
上海石化在以70万吨/年乙烯改造工程为龙头的四期工程的建设中,按照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四位一体”的方针,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大胆应用国产化成套技术和重要设备,其中国内自行开发的20万吨/年环管聚丙烯成套技术、3万吨/年腈纶工程成套技术,以及大型裂解炉、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驱动汽轮机、部分乙烯冷箱等关键国产设备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上海石化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钢铁冶金装备制造技术国产化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大型冶金装备国产化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缓慢,创新不足成为国产化难以向纵深推进的症结所在。针对"十二五"期间如何增强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自主集成的能力这一课题,有专家提出4点建议,指明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下生产系统是当前海洋油气田深水开发的主要方式,水下控制模块是水下生产系统控制部分的核心设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控制系统的关键指标。水下控制模块的工厂验收测试是验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产品在水下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相关水下生产控制系统标准,结合产品实际生产测试过程,对水下控制模块在工厂集成组装阶段和出厂前验收阶段的测试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和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中国二重核电装备制造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中国二重以核电装备国产化为己任,在核电基础材料研制、核心制造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雄厚的设备技术基础和强大的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加快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合纤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1994年合纤生产能力已达260万t,产量达205万t。“九五”期间我国还要发展合纤100~130万t,为此要完成这一高速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并对目前我国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情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就如何搞好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提出了看法。最后,强调要大力发展国内技术,鼓励合纤工艺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推出财政技改贴息重要举措 利用财政债券贴息技改项目拉动国内装备工业,启动装备内需市场,并通过技改项目实现装备国产化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家采用技术改造、财政债券贴息、债转股等多种形式支持国有企业,同时,政府各主管部门也要理直气壮地抓好国产化工作。凡是国内可以生产的必须国产化,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关于钢铁生产技术与装备国产化问题的讨论,我们先要规范概念。我们从未谈论过国产化就是拒绝引进任何技术和装备,这种不符合贸易原则的观念,即使在入世前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在入世后将更加开放了。我们谈论的“国产化”绝对不是单纯的“中国造”,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引进一批确实属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并结合我国的情况用好,有所发展;(2)明确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并结合中国钢铁企业的特点自主开发、创新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我国钢铁生产中成功地使用引进技术与装备(如武钢、宝钢、珠江钢厂)…  相似文献   

12.
高压井口阀门是井口装备和采油行业的重要应用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装备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高压井口阀门的规格较多、应用范围广,进行检测时应根据不同规格的特性和应用实际要求严格把控质量,保障控制阀门的总体质量。阐述静水压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严格把控静水压强度和密封度,合理计算控制阀门和密封位置的公差,提高精确度,提升阀门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为我们指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从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过程来分析重大技术装备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与现状。 制造业就是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以及零部件装配工业的总称,其任务就是以现代化的成套设备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国家安全的现代化提供装备。最终实现工业化和  相似文献   

14.
装备制造业对提升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装备制造业举足轻重。“装备中国需要中国装备,中国装备能够装备中国”是时代赋予机械工业的神圣使命。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重大装备量堪称世界之最,因而重大装备国产化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带动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世界上单机容量、尺寸重量、技术含量、制造难度之最的首台国产三峡水轮机转轮将安装在明年发电的三峡电厂8号水轮发电机组上,这标志着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已成功消化吸收国外引进技术,跻身世界同行业强者之林,并为重大装备国产化提供了经验。三峡转轮的制造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圆了几代人的三峡梦。  相似文献   

15.
水下流量计的安装和回收技术是水下流量计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国内而言,水下流量计的研究刚刚起步,水下流量计的安装回收技术仍然是一个空白,研究水下流量计安装与回收技术是实现水下流量计国产化的必经之路。介绍了当下水下流量计安装与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不同安装位置(水下采油树、管汇、跨接管)水下流量计安装与回收的通用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大型铸锻件和重型容器是火电、核电、石化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部件和产品,技术含量高,加工周期长,对工艺装备要求严格,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成套装备的总体水平和可靠性。 目前大型铸锻件国内主要供货企业是一重和二重,锻焊结构重型厚壁容器主要供货企业是一重。大型电站铸锻件包括  相似文献   

17.
水下能见度低下为海洋工程项目中常见的水文状况,ROV无法通过其摄像头直接对水下结构物进行清晰的观察监控,导致其无法高效、安全的开展水下作业。在此时,多波束成像技术的应用则成为ROV顺利完成水下工程作业的一把利器。文章主要介绍了多波束成像技术在ROV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晓岩 《化工管理》2014,(13):61-61
我国自主研发的PTA工艺在装置规模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双突破。4月15日,江苏虹港石化有限公司150万吨/年PTA项目完成全部安装工程,实现装置机械竣工。这是采用中国昆仑工程公司自主PTA工艺建设的产能规模最大的PTA装置,80%以上的国产设备也使该装置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PTA装置,标志着我国自主技术PTA装置在工艺技术、规模和装备国产化上又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简述CPC/EPC装置在冷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介绍某冷轧厂原进口CPC/EPC装置存在的问题及对该装置进行国产化改造方案。经国产化改造的CPC/EPC装置,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降低了停机损失和采购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工作的现状 无损检测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及装备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国际上已普遍对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无损检测人员实施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需经严格的考核鉴定合格,取得与其职责相对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应的检测、评判、管理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