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勤华 《经济论坛》2004,(18):85-86
自WTO协议签定之后,随着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以其巨大优势加速进入国内市场。据统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机构已达184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1家,外资法人机构16家,代表处21家。这些结构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银行业也正式步入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备战阶段。在外资银行逐步实现国民待遇的背景下,中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入世后外资银行将在某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中国人世,人们最为担心的是弱不禁风、问题多多的金融业。但根据承诺,中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不会立即开放。令人生畏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但是,我们在探讨中资银行自身缺陷同时,也应看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中资银行潜在的比较竞争优势及基于上述优势的竞争策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探讨中外银行合作的利益所在、业务领域、合作方式、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为入世后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消费“三赢”局面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的双赢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处境堪忧,但外资银行亦未必一帆风顺。本文通过比较中外资银行各自的优势和缺陷,结合市场供求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是使双方利益都得到增加的双赢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外商业银行合作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  郭伟 《资本市场》2001,(7):39-40
<正>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明显加快,国内商业银行正积极研究“入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外资银行也在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业务做准备。目前,外资银行的国内分行主要为三资企业办理外币业务,部分地区(上海、深圳)的外资银行经当地人民银行的批准,还可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办理人民币存贷款及参与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鉴于我国承诺“入世”两年后放开本币对公业务,五年后放开本币对私业务,外资银行,尤其是港资银行对更深地介入内地市场表  相似文献   

6.
万冀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03-104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资银行在现金管理业务上的竞争越加激烈。通过对两者的组织架构、产品、系统平台、服务团队四方面具体比较,提出有益的启示,以期能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刘亮 《资本市场》2005,(1):55-57
一直以来,不少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高层管理者都不太愿意谈中外资银行竞争这个话题,而更愿意谈银行间的合作,表现得很低调。有人怀疑,这其实是一种竞争策略,明明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正在逼近,他却有意让你感觉不到其身上散发出的腾腾杀气。  相似文献   

8.
中外资银行对跨国公司的服务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江  刘路 《财经科学》2008,(1):42-48
跨国公司作为市场追捧的高端客户,它既是"最难伺候"的客户,也是"最好伺候"的客户.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时可能近乎于"苛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又是最好维护的客户,因为只要你能真正关注它们的需求,尽一切可能满足它们的需求,银企之间就可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这其中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的400多家已经在中国登陆.而作为中资商业银行,今后和外资银行争夺的主要阵地之一就是跨国公司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9.
中外银行合作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引言中国已经完成了入世工作的所有外部程序。在入世条约中一项重要的义务,是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在中国入世5年之后,外资银行将在与国内银行同等的经营环境中运营。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将给中国的银行界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这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其驱动力将是更激烈的竞争以及更广阔的合作。总体而言,中资银行在资本实力、全球网络、运营效率、专业技术、现代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落后于外资银  相似文献   

10.
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鑫 《经济师》2007,(9):264-264,266
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在华外资银行已在市场份额、业务经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对中资银行形成挑战。中资银行只有加快改革进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中国金融业开放后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文章结合当前中资银行的改制过程提出了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姚勇  董利 《经济管理》2007,(21):87-90
本文通过对比中外资银行资金池业务在操作流程和管理系统、账户、风险和信用额度控制管理、电子信息系统等4个管理方面的差异,试图准确分析资金池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商业银行资金池业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外银行现实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银行竞争力研究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对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再比较了中外银行的现实竞争力水平,发现除流动性外,我国商业银行在盈利性、资产质量和发展能力方面都与外国先进银行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合作竞争”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参与竞争,再造竞争优势,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企业只有超越“你死我活”般的传统竞争模式,实行合作竞争,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而持续、健康地发展。合作竞争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新核心。  相似文献   

14.
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满  于润 《经济与管理》2007,21(8):68-73
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其中间业务收入、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先进的激励机制所吸引的人才资源.未来两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策略将有所变化,将侧重一些市场和业务领域的拓展.中资银行应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加强合作,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创新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现代投资银行的介入,可投资银行在我国尚刚刚起步,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投资银行体系已成为当今我国理论界、政府管理当局和实际工作部门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此,尽管理论界提出了不少观点和主张,但加强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本文尝试性地分析了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发展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原则与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获取国外技术是否会造成中国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从而忽视本土技术获取?文章采用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从国外获取技术与参与产学研合作显著正相关.研究探讨了企业国外技术获取影响其参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内部研发以及企业地理区位调节了企业国外技术获取与参与国内产学研合作之间的关系;历史较长的企业、非国有股份占比较大的企业更多地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为政府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效率提升的科技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合作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战略选择,是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的深化和发展。资源产业在面临产业结构低、初级产品比重大等困境的情况下,合作竞争战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从资源产业的特性出发,针对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资源产业合作竞争战略的几种模式,并阐明了其对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两业双赢,近期主管当局已允许银证间可以在贷款、资金拆借、清算转帐以及资金代理业务上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到底可以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与券商展开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银行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开展银证合作的市场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逾千家,沪深两市市价总值超过 40000亿元,国民经济证券化率已提高到 50%。证券市场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19.
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在企业规模与财务状况、经营指标、技术品牌及政府政策方面均占据一定优势。外商投资企业凭借自身竞争优势,根据国内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其竞争策略,迈开了扩张步伐,加快了技术更新速度,缩短了价格调整周期,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同时积极设立地区总部,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这些对中国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内资企业应审时度势,采取适当策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5大要素和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零售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2003年的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为了解各省市零售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零售业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