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皖江城市迈入了跨江发展的新时代。运用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皖江城市非均衡的发展现状,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皖江城市三次产业非均衡性显著改善。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也具备了跨江发展基础。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皖江城市跨江发展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是最佳跨江发展的城市,第二产业成为跨江发展主要拉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紧扣城市跨江发展的主题,对中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挖掘城市跨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跨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动力机制各具特色,且同一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跨江发展过程与机制也有所差异;已有研究侧重从城市经济学、规划学视角展开,研究内容集中于滨江城市类型、跨江发展模式、过程阶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不足,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为我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城市跨江发展的定量分析,并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不同类型跨江城市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次外生政策冲击,选用2011—2019年皖江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和识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皖江城市经济的政策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满足平行趋势的假定条件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皖江试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该结论在安慰剂、替换解释变量与替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从机制分析来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通过提高皖江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皖江城市创业活跃度以及创新水平促进皖江城市的经济发展。皖江城市政府应当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简化行政以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跨黄浦江扩展的空间组织过程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RS和GIS,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市跨黄浦江扩展空间组织过程及特征,探讨了上海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揭示出影响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的主导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上海城市跨江扩展开始于上海开埠,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后。2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经历离散型、带状集中型、弱扩散型、强扩散型、均衡型和重构型等6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扩展方式、空间形态、城市功能均呈现出较大差异。3空间组织模式上,从整个上海市的角度,采取东西互动、两岸一体化构架的空间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央商务区的组织、城市发展轴线的布局以及两岸交通的构架等方面。从浦东视角,呈多心组团开敞式空间组织模式,主要围绕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主要城镇进行扩展和组织。4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为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作用的过程。跨江扩展的前期,为自组织结果,路径依赖性强;在强扩散型空间组织阶段,制度创新、全球化是影响城市空间组织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均衡型空间组织阶段,市场机制影响巨大。本研究可为其他滨江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5.
跨江发展是沿江城市突破空间障碍、做大做强的重要选择,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2011年8月,安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地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市提出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战略.本文借鉴国内外跨江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马鞍山的市情特点,对马鞍山市跨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路径策略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借助RS、GIS等手段,对上海市跨黄浦江发展过程和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上海市跨江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4个阶段;各阶段在空间形态、产业发展与布局、空间拓展强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由于社会背景、经济水平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跨江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各不相同。而在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需求是上海跨江发展的原动力,全球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政策和市场机制等因素是其跨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相似文献   

9.
刘晶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85-187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的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沿江城市历史较悠久.芜湖在清代就是国际贸易的通商口岸,安庆在清代中期安徽建省时就是省会所在地.沿江城市带的协调发展.对安徽经济崛起意义重大.我们认为,沿江城市带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加强其产业的整合.今天我省沿江城市发展状况与上世纪90年代的苏、锡、常地区相象.各个城市产业的竞争独立发展固然重要.但整合更有意义.加强我省沿江城市的产业整合,能够提升这一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区多数处于我国偏远的高山峡谷区,按传统的原地安置不仅成本高、时间长、工程浩大,而且灾民生计难以解决,有可能更加贫困化。顺应当前城镇化浪潮,探索城镇化移民方式,依据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推动科学重建,以移民工程为主,重建工程为辅,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了统筹层次低、覆盖面较窄、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弱化等问题,需要通过适时提高统筹层次、扩大企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完善失业社会保险促进再就业等措施进一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八五”期间广西乡村──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及其地理动力机制.预测未来15—25年内乡村──城乡转型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促进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国促进可持续发展 开展节能减排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是最早通过“气候变化国家计划”的国家之一,基本建立起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并运用多种财税政策保障实施。本文在研究和分析法国环境保护立法实践、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法国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和良好行为。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门新的发展规划学,对于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规划学是发展理论、经济学、发展战略等互相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政府(中央和地方)如何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任务就是通过探讨政府规划的内容和规律,来为规划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发展规划学应使用动态的、长期的、宏观的、整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区域发展规划( R D 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本文将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大协调全息经济运行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三大理论对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振  李秋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144-146,188
衡量旅游规划实施成功与否,不但要对比规划蓝图与实施现状之间的差距,更在于审视其为规划区域是否带来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从经验上看,经济因素可能对于这样的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对2007年全世界145个国家的旅游产业截面统计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间接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的概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基于此认识,进一步讨论了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规划实施更容易成功的理论原因,并提出促进中国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廷玉  邬冰  刘志虹 《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十一五"期间,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融合二者的发展机理,使其产生互动效应是当前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内部促进作用和外部支撑作用,结合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实际状况,提出集群整合模式中市场力的因素与近域城市同构矛盾等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科学发展的低碳经济建设,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资本增长,有效的政府管制模式三个科学发展理念为基石。基于科学发展的低碳经济建设应从合理的减少碳减排,有效的碳捕获,全球范围统筹碳贸易三条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圣陶  吴朝建  何枚琳 《经济地理》2006,26(2):284-286,292
全面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应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产业对接获得更多机会。文章从湖南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入手,对湖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