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旅游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类型,加强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是服务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619篇中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992—2021年中国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起步探索、陡状攀升、波动回落”的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海洋旅游环境要素和资源价值评估为主的资源导向与孕育探索阶段(1992—2002年),以多元议题拓展和集成方法创新并重的产业导向与全面推进阶段(2003—2010年),以及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实践应用不断丰富的战略导向与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热点集中在海洋旅游理论内涵与研究范畴、资源开发与评价、社会与经济影响、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等5个方面。立足新时期中国海洋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需求,未来应重视学科交互融合、技术手段集成和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同国家战略驱动、地方现实需求和行业实践发展的适配性,为推动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2.
3.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 相似文献
4.
旅游政策对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源,综合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旅游政策研究演进脉络和热点前沿,并对过往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旅游政策研究紧跟宏观环境的变动、不同研究主题侧重的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理论呈现多学科交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产业政策、旅游扶贫、旅游经济研究等是主要研究热点;前沿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政策实施成效的差异分析、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政策影响评价等六个方面。未来应细化研究尺度,结合时政从政策过程理论、政策模拟和仿真、地理学空间和跨学科研究等视角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旅游研究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掌握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历程和概貌,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样本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与智慧旅游相关的研究进行趋势、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发现智慧旅游、高质量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旅游信息化、乡村旅游、智慧城市、全域旅游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据此探讨了智慧旅游的内涵,智慧旅游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关系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旅游流研究在数量、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流研究趋势和未来展望。从结果来看,近年来旅游流研究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增长趋势明显;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借鉴相关学科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时空模式、流量特征、流动效应以及机理机制等5个方面。总体来看,旅游流的研究是从地理学角度对旅游学研究框架的重构。从未来研究趋势来看,旅游流研究数量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理论方法将向体系创新及模型构建的纵深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修正式融合态势;研究内容将向抽象理论研究、人地关系研究以及深层机理等方面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跨地区学习、工作越来越普遍,人们容易产生思乡之情,旅游中的乡愁怀旧现象日益凸显。文章首先查找国内与乡愁旅游主题相关的文献,发现目前成果较为匮乏,随后对乡愁、怀旧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文章将已有文献主题划分为乡愁相关概念及乡愁量表的发展、乡愁与旅游的关系、乡愁旅游的产生以及乡愁影响下旅游行为的表现四个部分,由此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和补充:研究乡愁旅游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研究乡建适度背后的机制、扩大测量样本群体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宣传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12.
13.
该研究构建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模型,基于双溢出渠道研究视角,分析2000—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转向中的学术知识生产规律。研究发现:(1)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两类知识生产特征存在差异,学术期刊为主流渠道,选题重视理论,属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主体重视合作,成果溢出效应较高;学术会议为大众渠道,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符合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倾向独立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认可度较低。(2)两种类型知识生产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2000—2006年),数量较少,基础研究较多,但相关议题延续性强;中期(2007—2013年),数量逐渐增多,热点议题较为丰富,关联网络复杂,议题纵向延伸;近期(2014—2019年),数量增速放缓,质量层次提高,新兴议题增多,研究更具时代性、探索性。通过对比分析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会议及期刊知识生产规律的异同,有利于国内旅游学者清晰认知国际旅游研究中的中国特色,呼吁促进产学研三重螺旋合作,完善知识溢出及反馈渠道监管。研究建议中国学者扩大旅游学术知识生产视野,承担更多国际学术责任,提升知识生产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术界积极推进会议评级标准及数据库建设,优化知识创新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在国内外日益兴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厘清了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对国内外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融合效应、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乡村文旅融合研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在中西方语境中存在较大差异;(2)乡村文旅融合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证并行的特点;(3)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还提出了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展望,以期为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对消费、娱乐及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这一提高不仅限于数量上的简单增加,更会反映在需求种类多样化方面的增加(Getz,1997)。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今天的旅游市场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论述的合理性。单就节庆及盛事旅游在我国从无到有到不断繁荣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明显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作为一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 相似文献
16.
英语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承继了科学的哲学在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和方法论(methodology)三方面铸就的伟大传统,已历经数百年。Lincoln与Guba认为,这种经验传统,促使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在上述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出了诸如Positivism,Post-positivism,Critical Theory以及Constmctivism等科学思维或研究观念的转变。20世纪中叶悄然兴起的多学科旅游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益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中国旅游学界虽然大力提倡跨学科的旅游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而话语研究界的学者主要研究文本空间、侧重西方理论,很少关注当下的中国旅游话语实践。在话语研究与旅游研究的结合方面,虽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冯捷蕴,2010,2011;施旭,2008;田海龙,沈长智,2008),但就此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非常少见。《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田海龙等著,2012,外文出版社),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前后成为全球最大目的地国家。这个预测主要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化结构以及幅员广大和文化多样化的基础,它与我们自身的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似乎没有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主动的目的地营销,中国也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