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障碍度法,对江苏省13市2015—2019年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3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共享质量、开放质量、创新质量影响力最大,排在前三;5年间,江苏省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由苏南到苏北、由中心城市向边缘城市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2019年江苏省各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657家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在苏北地区呈单核心空间分布,在苏中、苏南地区连绵呈环状分布格局。(2)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沿路傍水” “环城近景”的分布特征,100万城镇人口是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形成乡村旅游地聚集区。(3)单因子探测结果发现,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经济、社会、自然因素间的交叉作用显著性突出,空气质量与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保障因素,邻近拥有富裕客源的大城市是促使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6-2010年我国发生的旅游突发事件案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旅游伤亡人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从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等结构维度,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信息解构,并利用OLS模型和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由东向西、自北向南皆呈倒U形分布,且东西向差异幅度略大于南北向.此外,Moran指数为0.1626,说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结构呈弱集聚分布态势.在影响因素的非平稳分析中,发现GWR模型估计结果要优于OLS模型.从全局区域看,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从局部区域看,各因素的分布皆存在非平稳性,其中,人员因素的各系数段之间在空间上出现靠拢现象.环境因素系数值最高的区域为西南和西北地区.设施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最高系数值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牛玉  汪德根  钱佳 《旅游学刊》2014,(4):114-124
文章借鉴了一般文献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模型修正后应用于旅游文献影响力评价,对我国30年来出现的一批高被引频次的旅游文献进行影响力计算和分级,并分析不同影响力等级文献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领域分布以及核心作者群影响力特征。研究发现:(1)高被引频次旅游文献总体呈现4个阶段的分布,其中1998~2005年期间为被引频高峰阶段;强影响力文献时间分布较早,较强与弱强影响力文献在2001年以后发文率较高;空间分布呈现高被引频次旅游文献的高富集区、较高富集区、一般富集区和贫瘠区4种类型,经济发达或旅游发展水平高,以及拥有强大的旅游科研团队是高被引频次文献富集的重要推动力;北京和广东在4个影响力等级文献数量均超过其他省份。(2)4个等级影响力文献在理论与方法、旅游发展与规划、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同时国内对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增多,但文献的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高。(3)高影响力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被核心期刊引用率普遍较高,但也存在核心作者群相互间引用频率较低、自引率较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心作者间的知识流动不足,不利于旅游学科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不同空间尺度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山西省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东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特征。(2)县域尺度上,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中等响应度县域约占80%;地市尺度上,呈现了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晋城市、晋中市与传统村落数量最少的太原市旅游响应度较高的非均衡特征;区域尺度上,太行、长城、黄河3个旅游板块的旅游响应度表现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汾河流域旅游响应度则呈现出中游>下游>上游的空间分异规律。(3)不同尺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的主导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传统村落集中度、旅游发展水平和区域景区优势度对县域尺度的影响明显;旅游发展水平与接待规模对地市尺度的指示性较传统村落集中度显著;从区域响应度影响来看,除传统村落集中度外,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区域乡村旅游组合对3个板块响应度的支持力明显,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对流域旅游响应的作用显著。(4)综合不同尺度影响因子发现,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对传统村落资源禀赋、区域资源组合和旅游发展环境较为敏感,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较弱;传统村落集中度对旅游响应度的影响具有普遍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勇  许鑫 《旅游学刊》2017,(9):103-115
H指数作为评价研究者学术影响力的参考依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在H指数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因素,构建Ht指数,对CNKI数据库中1994—2014年旅游研究领域129位学者的引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度了我国旅游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学科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我国旅游研究者Ht指数普遍低于H指数;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旅游研究者是当前我国旅游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中坚力量,拥有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职称、高校层次等对我国旅游研究者Ht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Ht指数与H指数的对比可以反映出旅游学术研究特定领域变化,其中,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一直是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旅游经济学等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韧性与效率的适配发展是旅游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评价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发展适配机理,利用适配性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二者适配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由旅游经济韧性滞后转向二者同步发展趋势明显,且二者差距不断缩小。(2)适配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其发展演变与旅游经济韧性子系统相似,具有以韧性为主导的适配发展特点,空间上呈现“东-中-东北-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3)根据组群演变分析结果,可将中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持续型、发展型、调整型、提升型4个类型,适配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两极稳定,居中省(区、市)变动较大的状态,苏、浙、鲁、粤4个持续型省(区、市)的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稳居前列,而青、宁、藏、新等提升型省(区、市)排名居于后部。(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创新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旅游产业多样化水平是省(区、市)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是...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1.
旅游节庆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旅游产品,对举办地的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多种功能。本研究针对大多数旅游节庆举办一两届后,就出现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提出提高旅游节庆的大众参与度是成功举办旅游节庆的关键。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专家的意见以及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到旅游节庆主题因素、旅游节庆文化因素、游客的现场感知因素、举办者的因素和外围环境因素五方面共19项影响大众参与度的因素。层次分析法给出了此19项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各个影响因素按照影响力的大小可为分三个等级。最后,用模糊评判法对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的大众参与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值为60.6778。  相似文献   

12.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促进旅游发展与生态韧性的耦合互馈对助力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演化韧性思想,构建旅游发展和生态韧性评估体系,运用马尔科夫链、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刻画两系统时空耦合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指数波动增长,从2005年的0.085发展到2021年的0.571;生态韧性指数持续上升,从2005年的0.269增长到2021年的0.827,地区差异不断敛缩;(2)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期的严重失调(0.134)发展到末期的初级协调(0.669),空间集聚性显著,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交通通达度、政策关注度、植被覆盖度是影响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强;交通通达度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植被覆盖度,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达度的交互作用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最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樊丽婷 《西部旅游》2023,(3):45-47+51
<正>近些年,旅游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并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因此,科学评价山西省的旅游发展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对山西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建立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块,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当前山西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提出了推进山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学成  周磊 《西部旅游》2022,(10):62-64
本文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案例,分析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化特征,并运用同步指数比值方法对其协同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旅游和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水平不均,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水平滞后于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度数值普遍较高,耦合协调度数值略低;总体协调等级不高、分布不均、跨度较大。通过解析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演化过程,以期为我国同类地区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淑君 《旅游学刊》2013,28(1):85-91
台北市为台湾的政治与金融中心,由于经贸交易频繁,使其成为外籍人士到台湾的主要都市。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外籍人士对于台北市5个旅游供给5方面的评估及其旅游发展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台北市旅游供给状况对于外籍人士评估台北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在台北市工作并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士收集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外籍人士对服务/设施和交通的评价达到良好的水平,对信息、吸引力和促销则为中上水平的评价,并认为台北市目前的旅游发展达到良好的水平;此外,研究结果也证实,台北市旅游供给状况会显著影响外籍人士对台北市旅游发展的评价。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作为台北市在旅游规划和都市发展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竞争力评价是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然后从分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一个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城市单体两个角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不同城市区域旅游贡献度等5方面指标,并确定了旅游竞争力状态空间评价方法与系统动力学动态测度方法,以期为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空间差异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空差异及变化是我国旅游需求差异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该研究是以我国旅游抽样调查主要的39个城市近10年来居民旅游需求变动数据为依据,通过旅游需求差异的测度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①各城市间旅游需求的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在较高的差异水平上下波动,这主要源于旅游人均花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及出游率出现σ分异;②旅游需求差异来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集中性,但随着极大偏离均值城市的差距减小,集中度也逐渐降低;③大部分城市旅游需求水平呈较平稳的增长趋势,一些城市表现出阶梯式推进的态势,同时少数城市具有较明显的跳跃性增长或下降趋势。④旅游需求差异的存在及其扩大主要源于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特别是东部地区城市间的差异贡献率巨大,但其贡献率有明显的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结合相关研究进展,文章构建了包括基本经济因素(收入和相对价格)、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突发事件等变量在内的出境旅游需求模型,以74个国家/地区1995—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与异同。结果表明,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及突发事件等其他因素对出境旅游需求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收入、价格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作用相对更大,而对外开放度和人口统计特征(就业水平、年龄结构和受教育水平)对发达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