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森菲 《活力》2005,(5):129-129
歌唱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思想观念以及由思想观念所形成的心理状态。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建立。不但需要歌唱者不断加强自身气质和性格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观念。而且。还必须刻苦实践。进行长期的锻炼。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声乐训练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树立了良好歌唱心理,声乐训练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声乐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歌唱艺术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体制下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歌唱艺术,使其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成为歌唱家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设立了多所音乐学院用于培养学生,希望其在音乐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病声纠正的困难等。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病声形成的原因作简要分析,病对声乐教学中的打开喉咙于气息的关系作主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徐瑗  刘燕洲 《中外企业家》2020,(18):216-217
21世纪是以人才作为行业发展基本导向的时代,人才的培养情况会直接关系到行业的综合发展,应用型人才是支撑一个行业发展创新的基础。在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逐渐深化的背景之下,地方高职院校在展开声乐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改革创新,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对高校声乐专业今后的规模扩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声乐教学的重点以及目标也应该发生一定转变,从而更好的适应现阶段行业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柏琳 《活力》2012,(6):75-75
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学生在歌唱中,尤其是歌唱比赛中,除了具备一定的歌唱水平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歌唱心理素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5.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浪潮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并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文科的跨界融合教育可以克服以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的契合度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于审计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探讨了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具体培养途径,并对学科特点与建设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唐衍军  蒋尧明 《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嬗变,也呼唤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革命.以跨界教育理念推行新文科教育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新文科会计人才的跨界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的跨界互补、知识体系的跨界融合以及人才培养各方的跨界合作.新文科会计人才首先在政治素质方面态度端正、立场坚定、具备忧患意识,其次在道德修养方面忠诚诚信、守法善制、廉洁自律,再次要拥有专业化、综合化、人文化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具备信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高校应立足新时代发展并遵循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培养大批较高政治觉悟和良好职业意识的复合型新文科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王威 《民营科技》2010,(10):35-35
心理健康被视为当今人才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实际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培养当代大学生们战胜挫折的勇敢精神和坚韧性格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是使高校进一步发展,造就出更加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宋业龄 《活力》2009,(11):107-107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音乐。声乐的综合性使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学科元素于一体.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面貌情感。声音好坏的决定因素很多,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要数气息与声音的控制了。歌唱在这里是指人通过艺术的发声来表达词曲作者的内涵,也是音乐外在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歌唱可以抒发人的内心深处的思想.但是歌唱并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它是音乐门类中涉及较广泛的门类之一。它包括气息、咬宇、共鸣腔体、声音位置的综合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歌唱其实也就是指音乐门类中的声乐。对于声乐来说,气息的控制是一个被广大音乐学者所深人探讨、深人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外的某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说过:“谁掌握了歌唱的气息谁就掌握了歌唱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声区统一问题一直是大学声乐教学中探讨的问题,只有声区达到了统一,才能使歌唱技巧更加完善,同时也使所要表达的声乐艺术作品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0.
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是声乐教学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目前高师的师生对于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发音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阐述情感因素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试图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声乐能力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付红新 《活力》2005,(7):243-243
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沿用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来进行,一般都从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发声几方面入手,把呼吸的训练放在首位进行。甚至有人说只要会呼吸就会歌唱。但是,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气息不通、气沉不下去、声音发虚、高音上不去、共鸣用不上、声音含糊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咬字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声乐教学应把咬字放在首位,结合呼吸、共鸣对学生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2.
汪梅娟 《活力》2005,(7):196-196
一、数字化声乐教学能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声乐不同于其他的音乐学科,歌唱的方法比较抽象,多靠听觉、感觉来指导体会声音,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专业。歌唱发声的器官也很复杂,不直观。这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直是个不好解释的问题,教师只能运用简单的挂图来讲解说明,对于大多数的声乐初学者是不容易理解领会的。在这方面,多媒体就起到了作用,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对自身的歌唱器官有了形象、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声乐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学语言更易于理解。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做了大量无谓的重复学习。比如,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歌唱方式,是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歌唱流派,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训练与发声体系。自二十世纪进入我国以来,其对我国民族声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过一大批海外归来的歌唱家以及外籍教师影响,为我国声乐教学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结合美声唱法,从控制气息、统一声区、控制读音与整体技术对声乐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审计工作及其人才技能需求。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适时应变之举。高校遵循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培养“金刚石”型高素质审计人才,不仅有助于突破审计行业高质量人才匮乏瓶颈,也对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金刚石”模型,对新文科审计人才“四跨”融合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新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儿童的全方位发展,其中声乐训练也是重要培养项目,在对儿童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儿童要展现声乐技巧,同时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声乐教学方法,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开声乐训练,激发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加强儿童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儿童的情感意识,将声乐教学与情感教学有机融合。文章针对儿童声乐训练及情感表达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声乐教学要贯穿科学性、针对性地指导,要能充分开发运用歌唱者自身与发声有关的身体器官,从声学原理理论角度理解声乐技巧,落实到歌唱过程中去协调运作和调整。文章分析了声乐教学中运用到的有关科学振动和共鸣的声学原理,阐述了歌唱中各腔体与声带之间的"耦合"作用,为声乐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声乐表演歌唱时心理状态的分析,提出了在歌唱学习过程中,如何克服紧张心理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了心理因素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得到良好的歌唱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韩笑 《数据》2023,(1):63-64
声乐教材是声乐课程的重要载体,对于开展声乐教学、发展学生歌唱艺术才能、提高音乐审美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声乐教材的建设中,需要遵循时代发展的需要,注重声乐课程教学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知识性。通过挖掘当下声乐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需要,编纂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高校声乐教材。  相似文献   

19.
袁洋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3):127-127
民族声乐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下实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创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歌唱与发声的记忆是演唱者、学生的根本的心理品质。音乐记忆在歌唱实践活动中作用是巨大的。在声乐学习中,必须运用各种记忆的方法,把知识巩固起来。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