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志兵 《生产力研究》2005,(8):118-119,144
政府信用是政府管理对象对政府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信用能力限制与“全能政府”冲突必然导致政府陷入信用危机的困境;地方政府规制无度,破坏了政党的理性预期,必然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政策的信任;绩效管理的陷阱、责任与制约机制的缺失是妨碍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又一障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应把加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中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状况,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几点对策:第一,完善公信力监督评估制度;第二,加强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第三,形成自下而上、相互学习的制度创新路径;第四,鼓励制度创新,建立学习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第五,注重制度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止盲目创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羁押期间的"躲猫猫"事件,到对判决的民意指责,再到判决的执行难,申诉、上访问题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机。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动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明确的宪法依据、暗合的历史传统、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积极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5.
卢玉平 《经济论坛》2004,(10):56-57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缺失信用,市场经济就失去了根基。当前我国企业拖欠、坑骗、制假和违约等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制约了经济增长,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信用缺失的危害、生成机制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怀霞 《经济问题》2002,(12):29-31
信用缺失是目前阻碍我国市场建设的障碍之一。信用缺失不但扰乱了政党的市场秩序,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减弱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延缓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信用缺失的生成机制不仅与社会一定时期的文化道德状态相关,而且与自我履约机制和强行履约机制相关。当前,我国信用机制建设的一个急迫任务就是引入政府变量,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信用管理。要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建设的立法和执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信用法律制度;要完善信用评估、咨询等法律责任制度,规范信用中介行为;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理顺司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公信力下降是困扰现代社会政府的普遍问题,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权威,削弱了政府行政效力。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依据,是政府权威的基础,直接关系政治稳定,影响着社会秩序。无论从西方契约论角度,还是从东方传统政治角度。公信力都是政权存在的前提,是政权巩固与稳定的基础。政府政权公信力取决于制度,但更根本的是人,是人的教育缺失,是伦理道德教化的缺失。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对人、时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根本教育做起。  相似文献   

8.
近期欧债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可是当前却被控制在少数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手中.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而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业是中国维护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信誉机制理论框架剖析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认为自发需求不足和信息化水平低对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公信力构成巨大挑战,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则强化了监管的必要性,迫切需要提高监管方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但我国政府信用在某些地方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共管理的效能,为此,文章分析了政府信用及其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筑政府信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用缺失的成因、危害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经济师》2002,(11):50-51
文章针对我国信用秩序中所表现出来的信用缺失现状 ,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法律四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论述信用危机的危害 ,由此提出重建信用的对策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 ,建立信用体系以及发展中介资信机构。  相似文献   

11.
浅析诚信缺失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我国政府的形象,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大隐患。分析和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对加强我国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缺失问题严重,导致货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采取审慎的态度,其结果就是自营物流,进而表现为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因此,物流企业应尽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文章分析了物流企业信用缺失行为的具体表现,并具体从企业、政府、市场角度对规制物流企业信用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要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言而有信,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打造"信用政府"作为构建诚信友爱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信用经济、政府责任与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军 《经济师》2007,(1):19-20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信用重建是目前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政府信用建设在其中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信用缺失的原因,说明了信用经济时代对政府职责的要求,认为信用经济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吴明珠 《时代经贸》2010,(12):98-100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要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言而有信,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打造“信用政府”作为构建诚信友爱却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中信用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信用机制出现断层,逐渐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信用机制缺失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作在对信用的内涵和信用产生的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出现信用危机的原因,并从政府和市场角度给出建立信用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国的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信用缺失的经济原因,主要是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失信惩处机制不完善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要重建并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必须建立资信网络,规范市场信号,加大失信惩处,强化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18.
建立规范的金融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双英 《经济论坛》2002,(22):12-12,5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主要危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金融信用体系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以适应世界经济与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看,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仍很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种种失信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社会信用的缺失对金融业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略论信用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 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金融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和不足 ,具体表现为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 ;企业“包装上市”成为时髦 ,虚假信息报告充斥证券市场……市场参与主体的各种失信行为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 ,在国外金融机构即将大举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时候 ,怎样解决我国信用缺失、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缺失和不足的现状(一 )信用缺失和不足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1 信用缺失和不足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恶化 ,加剧了银行的潜在风险。由于企业、个人的信用缺失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多 ,据人行统计 ,截至 2 0 0 3年 3月末 ,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 165亿元 ,不良贷款额比上年末下降 95亿元 ,同比下降 4 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 ,其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 2 0 1%。部分企业通过不规范的破产、改制、重组等形式肆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 ;由于我国投资、融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滞后 ,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漏洞和弊端 ,运用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贷...  相似文献   

20.
张合龙 《时代经贸》2014,(6):183-184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非营利组织,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公信力缺失的案例。本文分析了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应从法律制度、政府监督、媒体监督、内部治理等机制来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