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传统绩效管理模式是基于成本会计而产生的。基于成本会计的绩效管理思路是建立在成本计算的基础之上的,并通过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标。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其对产品价格没有控制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更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然而,这种通过降低成本使企业经营绩效得以提高的管理思路在实践中却常常遇到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变革,变革,再变革——我们完全赞同变革。我们希望看到他、她和他们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希望组织发生变革。当我们没有实施变革时,我们也是支持变革的。然而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变,而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文化和工作方式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10年中,我调查了100多家致力于将自己的企业变成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各自打着自己的旗帜: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再造、规模适度、结构重组、文化变革以及各种组合等。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即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4.
伟为 《上海质量》2003,(8):32-34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任何组织都需要一种核心竞争力--变革".没有公司怀疑产品或过程变革对于经营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CEO都认为变革乃企业生存所必需.但在实践中,突破式变革却难以持续.尽管多数CEO认为自己是"无畏的企业领导",其实他们缺乏面对挑战或者用长期眼光审视经营的勇气.Mel Perel撰文发表在"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年5、6期上的文章则告诉我们,CEO、董事会已经成为可持续变革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企业不得不保持动态的变革态势来在生存中求发展,企业家不得不经常反思以不错过变革的时机。企业是有问题的组织,问题积累多了,就不得不经过变革来重新打通经络。  相似文献   

6.
<正>先有战略目标,后有绩效指标;绩效要为目标服务,绩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标实现才是目的。绩效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关注个人绩效,主要用来评定个体的工作表现。第二阶段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开始关注组织绩效,绩效也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升到战略传承的高度,走向战略绩效管理,绩效成为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综合体。第三阶段从管理视角转向经营视角,绩效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经营计划、审计报告、干部选拔与评价体系,从战略绩效管理走向战略绩效运营。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今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来自经营增长、加速创新和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需要,也来自市场竞争、全球化、信息技术以及经营变革步伐的加快。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应的,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监督、检查的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铁路企业需要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可以把企业面临的危机分为两种:发展的危机和生存的危机.如果企业不进行有效的变革,无法继续发展的企业必然陷入生存的危机,而无法继续生存的企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问题在于:已陷入生存危机或将要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一般都会意识到变革的急迫性.但是,成功的企业往往因为变革的动力不足而对变革犹豫不决、裹足不前,直至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不得不进行被动的变革之时,才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应该通过不断的主动变革,实现企业的自我提升,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变革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发展变革过程中,薪酬制度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建立适应企业新情况下的薪酬制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常遇到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实例,给变革企业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薪酬制度的关注焦点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个误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绩效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绩效管理工作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并尝试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但也有一些企业却感到绩效管理的实施不但没有带来绩效的提高,反而在员工中产生了一些纠纷和抵触。我们在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操作出现了偏差,从而陷入了一些误区,影响了组织预期目标的实现。误区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是同一个概念这种认识是对绩效管理概念和定位的误解。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不应…  相似文献   

13.
培育企业组织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正经历着一个经营机制、战略定位、商业模式转变和调整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和来自海外投资的持续增长,国内企业传统的竞争概念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面对企业经营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剧烈变迁,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管理创新与变革的考验。要适应以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企业经营和竞争环境的剧烈变迁,在管理创新与变革中培育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吕青 《中国质量》2007,(4):28-31
享誉世界质量领域的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的依据——卓越绩效准则每年都在不断修订,以应对所有高层领导及其组织所面对的急剧变化的复杂经营环境,其中,每两年准则就要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与2005年的准则相比较,2006年准则只是增加了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相关内容.其他没有更多的改动,而2007年的准则在部分章节上进行了重新设计,修改的篇幅比较大,主要体现在战略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创新、创造经营结果的工作系统、员工的雇用、能力以及员工保有量等方面。组织要在所处的市场与区域中取得成功并保持领先地位,需要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选择与决策,而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和高层领导的每个选择与决策都交织在组织机构、运营、战略与绩效结果中。准则本次修订的目的正是在于适应这种变化。通过不断修订,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和高层领导关注并处理好组织结构、运营、战略与结果之间的重要联系,促进组织获得持续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并达到持续经营的目标,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绩效管理。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目前绩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特点,为其加强绩效管理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阳辉  宋歌 《企业活力》2007,(4):92-93
<正>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受到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高度关注,企业的薪酬管理基本上是依据现代薪酬管理理论进行设计。但企业往往发现,即便是完全根据理论来设计方案,或者对现行薪酬管理进行大幅度的“手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实践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而有些问题往往在一段时期以后才表现出来,如招不到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没有实现预期的组织绩效目标等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将薪酬体系的不适应归咎于“方案的失败”,而没有对具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下面,我们以A公司的薪酬“手术”为例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在企业绩效改进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组织因素进行阐述,提出企业应对管理变革的万全之策,就是要建立一个有竞争力、适应性强并以持续的绩效改进的组织。  相似文献   

18.
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在较长时间内奉行的经营路线。优秀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能否将既定的战略转化为组织中每位员工的具体行动。反映在绩效管理上,优秀企业在形成绩效计划的时候,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战略转化为员工在特定期间的绩效目标,从而将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和组织战略的执行有效地结合起来。反观大多数成长中的企业,普遍缺乏一个经过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9.
在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却往往不同步于其组织制度的变革,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低下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于是出现了以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以替代经营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组织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对而言的,它发现于梅奥的霍桑实验(20世纪30年代)。非正式组织是指工人在企业内部劳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交流活动,这种工作以外的联系会加深他们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久而久之就建立起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是以成员的相互情感为纽带,它一方面对其内部成员起保护作用,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使他们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它又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并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