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何方 《致富天地》2005,(6):44-44
我国的粮食价格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往上“窜”。自2003年下半年麦收开始,粮食市场走出自1998年以来长达6年的低迷态势,价格出现全面上涨。首先在粮食产区,很快传递到粮食销区,引发全国范围内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全面上扬。  相似文献   

2.
研究粮食价格的传导机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状态稳定至关重要。本文运用STL-NAR组合模型在价格分量基础上对四种粮食(稻谷、玉米、大豆、小麦)价格进行预测,采用符号动力学将粮食价格涨跌描述为不同的价格状态。同时,运用隐马尔科夫链模型构建了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的状态转移矩阵。研究结果表明,STL-NAR模型对稻谷、玉米、大豆和小麦价格具有良好的预测性。预测结果显示:2024年稻谷价格呈小幅上涨趋势,小麦价格呈倒“V”型趋势,玉米和大豆价格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稳定程度与价格传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当粮食安全稳定时,价格传导相对顺畅,粮食价格往往呈下降趋势;而当粮食安全的稳定性与粮食价格传导受阻时,则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政策调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价格稳定。  相似文献   

3.
稳定播种面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粮食价格是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重要因素.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采用Nerlove模型对2004年~2014年江苏省、安徽省粮食价格波动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价格对两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具有正向作用,且两省的粮食长期价格弹性均大于短期价格弹性.其中,处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长期价格弹性和短期价格弹性均小于处于发展中地区的安徽省.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主要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冲击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等技术,研究国际油价对我国主要粮食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上是正向冲击,但影响并不显著;分品种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不同粮食品种价格影响并不均衡,其中对可以作为燃料乙醇原料的玉米价格影响最大,其次是大豆,而对我国主要口粮稻谷和小麦价格影响并不显著。本文提出在提高粮食尤其是谷物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国内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及其原因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升,呈现品种上的全面性、空间上的全球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特征,凸显粮食价格飙升演变情势。虽然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供求矛盾、生物燃料、自然灾害、贸易限制、投机炒作、轻农政策等是其基本原因。粮食价格上涨会波及其他商品,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增加居民生活负担和社会政治动荡等经济政治效应。在国际、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应立足国内供给,从两个市场的联系上把握和处理好粮食及其价格问题,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6.
2006年,我国粮食获得丰收,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稳中小幅上涨的局面,12月底稻谷、玉米、小麦、大豆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预计2007粮价将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从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农民收益角度出发,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分别考察该政策对小麦和稻谷的播种面积、产量、价格波动与种植收益的影响。结果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小麦和稻谷的播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有效支撑了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对小麦总产量具有显著增产效应,有助于实现小麦增产高产、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小麦和稻谷的价格波动,国内外粮价倒挂明显收窄,相比之下,稻谷价格波动受该项政策的影响更加突出;对小麦和稻谷的种植收益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稳定并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不足。中国粮食市场发育仍然处于自发调节、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组织方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议保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增强政策弹性,实施渐进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受了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生猪等部分农产品生产波动、特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重大考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实现全年粮食稳定发展目标仍面临许多不利因素: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农资价格持续高位攀升,  相似文献   

9.
新华网报道: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2.3%,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农产品生产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粮食生产价格就是指种粮者直接出售粮食时的价格。前三季度,全国谷物生产价格同比上涨8.5%,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小麦上涨9.1%,提高4个百分点;稻谷上涨7.6%,提高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于欣 《新财富》2006,(9):22-22
由于近期面临粮食危机,印度6年来首次进口小麦,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进一步加大,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赵金厚表示,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主导因素是国内供求格局,因此粮食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应用非对称成分GARCH模型研究中国粮食价格长期波动率的集群性与非对称性特征,结果表明:籼稻、大豆、小麦和玉米价格变化率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效应,长期波动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除籼稻外的其他三种粮食价格短暂波动具有非对称性,即价格上涨信息引发的波动比价格下跌信息引发的波动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玉米和大豆等粮食国际、国内价格历史数据,运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揭示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传导作用及影响路径。理论分析表明,国际粮价通过进口直接路径、进口产品成本路径和进口替代路径等三个子路径传导至国内粮价。实证检验发现,国际大豆价格进口直接路径和进口产品成本路径传导均比较充分,即国际大豆价格会影响大豆进口价格,进而影响国内大豆价格,最终影响国内豆油价格;国际玉米价格进口直接路径和进口产品成本路径传导则不充分,国际玉米价格会影响玉米进口价格,但是对国内玉米价格和国内玉米淀粉价格影响程度较低;而在进口替代路径中,玉米和大豆的国际价格传导均不充分。我国应继续推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投入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集中力量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粮食进口仅为调剂国内供求余缺的方针,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的价格调控体系及风险防控体系,规避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变动趋势的分析,运用2006年~2017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化肥价格变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变动对粮食价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化肥价格影响下,农业生产服务、种子等农资价格对粮食价格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械化农具和农药价格对粮食价格不显著,"价补分离"政策对粮食价格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在化肥减量行动背景下,适度调控化肥价格,避免化肥价格上升挤占粮农利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种子业,继续实行"价补分离"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减少农民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能源价格波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财贸研究》2012,23(4):34-39,82
能源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造成冲击,而且不同类型能源价格波动的动态冲击效果存在差异。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发现,煤炭价格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石油价格对粮食生产成本具有潜在影响。农户会调整生产要素投入以应对能源价格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冲击,但由此也给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推广科学的粮食生产方式,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并完善能源价格挂钩型农资的调控政策以及优化农资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16.
CPI长尾     
邢海洋 《中国海关》2012,(3):76+19-76
春节过去一个月,市场上蔬菜的价格仍停留在节日的价签上。1月CPI出乎意料,达到4.5%,食品价格同比涨10.5%,蔬菜价格涨幅更高达23.0%。到了2月,两三元一颗西红柿,一两元一根黄瓜,茄子每斤5元,苦瓜每斤10元,除节日加价因素外,还有颇多涨价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资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导致农民生产收入发生变化。近些年来,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起伏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资价格上涨不仅会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运行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产生阻碍。因此,应该加大对农资价格上涨的监管,保证农资价格的平稳运行,在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的要求下,落实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粮食安全和需求储备。  相似文献   

18.
2006-2008年,以我国粮油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由下述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推动而成的: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上涨;需求强烈、供给增加缓慢的国际农产品供求状况;国内"供弱需强"的供求关系和政府保护的"两难悖论"。此外,国内其他因素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等也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加之粮食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粮食价格政策托市的现象日益突出,且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依然突出,国际粮食价格传导对国内粮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粮食生产与需求、粮食国际贸易和库存情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考虑到近年来全球粮食贸易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中国保持粮食价格稳定难度正在提高,且种子安全、耕地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积极应对美国粮食霸权,进一步完善国内粮食价格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并不断优化粮食国际贸易,以确保中国粮食价格稳定,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ssue of price cyclicality from a Post Keynesian 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 at the center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dden U.S. transition from counter‐cyclical to a‐cyclical price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80s. First, the cost pass‐through policy has been changed to ensure that the cyclical changes of input prices and/or labor productivity are absorbed more thoroughly and are thus reflected more frequently in profit markups than occurred prior to 1984. This relatively increased adaptability of the profit markups in the aggregate sense between the pricing periods cushions the direct effect of cyclical changes in the cost base on price cyclicality. Second,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S. labor productivity's cyclical property has generated cost‐base stability during the post‐1984 period. Declines in hiring and firing costs and cutbacks in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have led the labor discipline effect to dominate the labor hoarding effect. This has allowed labor productivity to increase as the unemployment rate rises; thus, the cost base cyclicality has weakened, and prices have become less cyclical since 19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