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温强 《老区建设》2020,(4):57-62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韩姝  黄永慧  邓光燕 《理论观察》2023,(12):118-121
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发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非遗传承从田间地头迁徙到互联网,内容与技术适配需经历一定的磨合期,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承载巴渝文化风貌的重庆非遗是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借助网络内容分析法发现,重庆非遗数字化传播系统的“传播主体”“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递与互动”四个要素面临发展困局,为促进非遗的创新传播、创造性发展还需“政府主导、大众参与”,本研究根据重庆非遗传播情况所总结的发展路径或可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优化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文化厅获悉,为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山东今年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包括创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将科研理论成果与现有资源有机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实施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计划,支持利用非遗元素开发衍生产品,助力传承群体就业。加强理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智慧小镇的建设,以南浔古镇作为实地营造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南浔古镇非遗智慧小镇文旅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旅游与非遗智慧小镇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文旅新体验;通过AR技术重现非遗技艺;打造线上非遗体验平台,辅助文旅发展;建设智旅平台,推动智慧小镇的形成和发展。在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丰富古镇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助推当地经济建设,为后续相关的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非遗传统文化,但在当今环境中非遗传承困难重重,不少工艺或者艺术形式因为难以继承的关系而濒临失传。因此,如何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文创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符合现代年轻人喜爱的产品,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佳录 《特区经济》2022,(12):90-94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硖石灯彩“活态”传承的现实出发,剖析其传承谱系和五大传承困境,指出海宁非遗及传承人的内在关联。从理论角度对比非遗人才的重要性,从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路出发,基于八大技法和灯彩传承人进行互构,突破硖石灯彩传承人危机,为海宁非遗探索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海宁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人的相互赋能,不仅保护了海宁文化的多样性,更为海宁文化振兴提供了不竭的生产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推动全校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升的创新方式,助力“智慧校园”建设。文章通过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字素养情况调研,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联盟、“互联网+”馆员、“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竞赛、“互联网+”校园的创新途径,助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用简称,是人类生命的印记、智慧的结晶、永恒的精神家园。在当前正有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非遗”资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发展和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潜力无穷。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通过“非遗”档案让“非遗”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文为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青海省“非遗”档案记录了青海各族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且十分珍贵的“非遗”资源,见证了青海历史文化发展,但从“非遗”档案工作开发利用情况看,部分“非遗”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助力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的文化精华,探究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与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以档案管理的模式创新推动“非遗”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档案工作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为乡村振兴储备能量、增强后劲,推进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保护和传承指明方向,并强调文化遗产“双创”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云南省J县M木雕非遗工坊名列其中。J县木雕依托“非遗+企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磊  王柏村  黄思翰  范鑫 《科技和产业》2020,20(10):149-153
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新应用模式,有力推动了相关行业和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梳理“互联网+”在制造、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融合应用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基于此,提出若干措施建议,以有效推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冷嘉铭 《科技和产业》2023,23(14):59-65
针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面对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对岭南传统艺术影像档案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相似文献   

12.
黄益军  杨思  林剑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0-15
数字化与价值链的双向赋能逐步成为非遗餐饮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餐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但部分非遗餐饮产业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仍然相对滞后,营业状况不容乐观。基于价值链视角,以非遗餐饮三明沙县小吃为例,分析数字化对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性,以及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转变观念,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创新开发,培育精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使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达到双赢,从而实现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遗档案数字化面临的人才短缺、技术限制等问题,本文基于本体论构建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实验性知识本体,实现了非遗数字化档案构建。以网络检索龙泉青瓷文本资料及调研录音稿等为基本语料,采用ROSTCM6进行分词及词频统计并确定领域关键词,构建龙泉青瓷本体框架,最后利用Protégé在七步法基础上构建了实验性知识本体。这一知识本体有效实现了非遗信息数字化保存,克服了传统分类式信息储存的不足,为非遗数字化档案保护及信息检索与应用做出了一定贡献,为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组织管理非遗信息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文丽  章牧  白华 《特区经济》2010,(9):156-158
手工艺类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该类遗产是技艺、艺术、历史的文化载体,以其高超精巧的制作技艺为精髓,表现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能力,在历史变迁中极易失传。本文选择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以广东省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千角灯为例,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意义和开发策略,以期对同类别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伍鹏 《特区经济》2008,(4):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应通过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结合等措施加强保护,此外,还应将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实现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才能够提升宁波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面临多元困境的现实背景,应从政府、高校、学术研究、信息数字化、社区居民、经济秩序、法律规范、项目规则、人力资源、省地市级博物馆10个方面来构建保护与传承策略,降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存风险,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