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发展是分工水平的不断演进,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高级化和现代化。但这些仅仅是金融发展的表象,其背后的原生动力则是金融企业家利用金融组织所实施的创新活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发动机。但是,企业家精神是需要一定的制度背景才能发挥作用的。本文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分析了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才能激励企业家精神,并给出了金融制度建设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到基金等中介的兴起,都是交换与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金融中介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和其他中介的竞争压力;同时,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全球金融逐渐走向自由化为金融中介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条件,这些就是金融中介不断演变的内在规律。对金融中介演变规律的理论解释是基于三条线索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开发性普惠金融建立在不同层次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每一次分工形式的变化,都带来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促进规模农业发展以及金融影响劳动分工的思想能够成为开发性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将普惠金融纳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劳动分工范畴,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为欠发达地区、欠发达产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是开发性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兴旺,从根本上改善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缓解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储蓄国债面临极大的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储蓄国债创新不足,发展停滞。本文分析了我国储蓄国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相对成熟的管理经验,提出相应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市场分工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制度创新,理顺各方面关系。大多数企业都应当走国际分工合作之路,以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等形成差异化特色,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制度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华强 《河北金融》2010,(9):9-11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熊彼特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是其企业家创新金融理论的研究不足。笔者运用文本研究方法对熊彼特企业家创新金融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揭示了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两大开创性贡献,即企业家创新信贷理论和资本市场创新杠杆手段理论。笔者建议,以熊彼特企业家创新金融理论为指导,大力构建以企业家创新信贷制度、资本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三位一体为主要框架内容的中国企业家创新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7.
姜昱  任晶 《海南金融》2006,(3):8-10
储蓄是投资的根本源泉,高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深化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贡献就是动员储蓄,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本文从金融深化的理论基础出发,利用1981-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金融深化程度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关系,指出了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金融深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储蓄不能向投资自动转移是我国现有金融机制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过于注重传统金融方式的运用而缺少金融创新。因此,我国金融方式急需转变,金融机制急需完善,金融工具急需创新,而建设投资银行实行直接金融和信托理财是实现储蓄向投资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人民群体的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创新的统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因素。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体系下,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作用还比较有限。因此,应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协调金融内部发展结构,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筹资融资、资源配置、价值增值、信息揭示和传递、风险管理、监督激励等多种功能,构建完善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金融支持体系,推动经济创新、再创业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刚 《深交所》2006,(7):37-40
网络通讯革命之后,金融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的市场、新的组织、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涌现。在国内,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更是层出不穷。不同的存款方式、各式各样的基金与债券、不同的资本市场纷纷出现。在金融创新大张旗鼓地粉墨登场时,我国的储蓄风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的创新是指在通过金融领域内部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性变革创造更加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从而谋求金融要素的高效增值。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内部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不断开拓新的金融领域,在巩固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积极强化中间业务,通过不断打破银行业的分工格局创新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向全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促进了农村自发金融创新.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就是这种创新的典型案例.基于一定社区或村组的、限于成员间不断借贷的资金互助,不同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以轮转储蓄信贷协会(RoSCA)形式存在的互助会,是一种重复博弈.在满足成员的小额贷款需求方面的绩效显著,并有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它资金实力有限,并在股权设置等方面需要完善,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其更加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核心的功能就在于遴选出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并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活动,进而增加就业、提高效率以实现经济增长。通过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1999~2008年的省份数据对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只有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才能有效地促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有效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因此,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构建有利于培育和支持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许多支持金融科技创新的技术并不是新的,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现在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对驱动传统金融创新的供需因素的分析,显示出因素的汇合促使了大量的创新。为什么金融科技相比传统金融创新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个答案就是创新的深度。创新的深度越深,越有能力将创新转化为金融服务。这篇论文显示出许多金融科技创新都是深度创新,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改变金融服务,这样的转变也有更大的机会去影响金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理论的首创——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引入“新组合”的活动。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贯穿于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金融创新的结果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自身的繁荣。依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勾勒的创新内容基本框架,以及金融业的共论,农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分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双语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服务业中创立新的金融工具、市场及机构;也包括人们对资金的花费、储蓄和新的借款方法;同样也指金融中介活动的范围及经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住宅金融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现阶段我国住宅金融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应该是完善公积金制度,重点发展住宅储蓄制度,从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住宅金融体制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的住宅金融体制,并就住宅储蓄制度创新、住宅金融的政策性与市场性相融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金融多样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增长高不开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离不开金融的多样化。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成功的企业都是企业家的创办的企业。企业家企业过程与金融密不可分。金融单一化和银行化是中国金融部门的主要问题。鼓励民间金融创新活动与完善现有银行制度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9.
储蓄与投资相辅相成,资本投资本身源于储蓄,两者之间需要不断的进行转换。储蓄的有效转化体现在资本投资上,这是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储蓄投资的总量非常大,但是结构方面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主要是因为存在地区差异性,还有我国政府力量、金融结构也将是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必然因素。本文着重从储蓄投资转化的概率入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缩小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侯维栋 《金融电子化》2011,(9):12-14,16,8
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具体来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和开发性活动.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