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晶晶  王刚 《魅力中国》2011,(10):339-339
信仰本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但是在中国现代社会,信仰却被无情地忽视着,人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异常。信仰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异化,这种新的信仰方式发挥着她特有的作用。世俗化与个性私密化地信仰与真正的信仰南辕北辙.不容置疑的是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出现,而信仰重建则被强烈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信仰的现代性危机和面临其他信仰挑战的现状及原因,辨析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正确认识及谬论。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背景、人类信仰精神发展程度、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的实践和发展程度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危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在人们的信仰精神日臻成熟中,在理论与实践张力的合理解读中,将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来说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同时,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和价值。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途径应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有人将之归结为国人信仰的缺失。时下国人并非缺乏信仰,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价值观的紊乱以及社会多元化导致的主流信仰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值价体系需要从制度公平、社会正义、社会和谐发展等多方面入手逐渐得到社会民众的自觉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延安大学调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和态度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和模糊意识。因此创新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并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通过论述宪法及宪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通过论述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宪法信仰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间的联系,表明目前在我国人民之中建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表明建立宪法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信仰在当代西方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信仰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儒家思想包含有许多积极成分,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信仰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对其重新认识,努力挖掘它的精华部分,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内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在促进内江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小企业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一批有实力的外向型中小企业正在崛起,为内江经济进一步提升和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晓杰 《理论观察》2015,(2):115-117
信仰对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尽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怀疑,甚至转向宗教、迷信,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政府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高校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的原则,着重构建信仰教育机制、营造校园良好信仰氛围、构建高效信仰教育体系和不断丰富信仰教育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熏陶规范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信仰,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坚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志向,进一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1.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多元化、淡化、功利化倾向,高校有必要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政治信仰;更新高校信仰教育理念,突出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社区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和谐文化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社区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对社区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和谐文化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区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社区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专门发文,对接续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作出部署。农村社会组织在提升产业发展、美化村庄环境、加强社会治理、倡导文娱新风、弘扬优秀文化、关爱留守人员、助农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囿于组织牵头人才欠缺、活动经费保障不足、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会员履职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其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大力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也需要克服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种种局限和困难,坚持党建示范引领,加强宣传引导,狠抓运行管理,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农村社会组织规范运行、行稳致远,方能持续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晓平 《黑河学刊》2013,(11):85-8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人们信仰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因此将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已经成为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作用,实现价值理性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政课教育的全过程的实践路径、载体出发,结合高职思想政治实际对其进行剖析和阐述,帮助高职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5.
闫续金 《魅力中国》2011,(9):279-279
多民族、多信仰是我国宗教的基本特点,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多达一亿之众,他们和其他无宗教信仰人士一样,是我们党依靠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文就宗教的作用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天玉 《黑河学刊》2014,(2):69-70,125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行为,巫术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巫术的存在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虚幻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趋利避害的主观意愿。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巫术信仰一直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且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大部分是女性。现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女巫”的存在,用钩沉历史的方法分析“女巫”的文化意涵、社会地位与人生境遇。巫术信仰既然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据要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重要资源要素,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强调数据要素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建设数字中国发表了一系列论述。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因此,在数据要素驱动下,新时代社会组织统战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急需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主体的妇女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信仰与历史的社会环境和知识状况有无可否认的实际关系,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可以窥见老子的道、孔子的仁等朴素的信仰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信仰表现也有所不同,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支撑。  相似文献   

20.
孙文昌 《魅力中国》2013,(13):379-379
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缺陷,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文章结合市场经济的缺陷,分析了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