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在城镇化弥合二元结构中释放巨大需求的条件下,我国的增长潜力巨大。""要有非歧视性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效的筹资放大机制和管理增效机制。"城镇化意味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收入的提高、消费的提升以及进城农民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与人力资本的升级等等,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城镇化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的聚集和规模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将大大促进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就业结构的细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激化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城镇化逐漸成为“房地产化”的代名词。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伊犁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等具体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已经不适应西部和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影响全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矛盾和地区矛盾。文章通过在人口、铁路两方面划分新疆空间地域,分析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符合新疆地区特点的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西部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也要与世界接轨,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规范建设市场的计价行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市场计价机制。清单计价有着很多的优点,值得推广普及,但在使用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这就迫切需要推行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就是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再定位.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劳动者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障碍,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立足三农服务,通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本文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推动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钱从哪儿来?以前地方政府大多通过两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是卖土地,先是低价从农民那里征收,然后再高价卖给开发商,政府从中获得土地增值收益;二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贷款。今后资金筹集的渠道将会更宽。首先,被征用土地的增值收益依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在以往的分配中,政府拿了其中的大头,而农民只拿到其中很小一部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商业地产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城镇化将带来商业地产的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地产应该寻找怎样的发展路径?若要分享城镇化成果,商业地产应首先明确项目所在地城镇化所处阶段,进而明确自身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融资方式的创新。中国城镇化道路发展很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发展大量的商业地产,建设不同的购物中心或者写字楼,但是在建设商业地产项目以及运营过程中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朝鲜现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是投资的机遇,但体制机制和政策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以及国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关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地方公债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应该说,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公债是涉及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未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公债。但是,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而且从国际上看,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允许地方发行公债。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信息》2011,(8):75-76
发改委与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机制,拟支持地方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还将获得各项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保障房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按照住建部的测算,今年要完成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在1.3万亿元左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财政部已累计下拨中央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617亿元。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创新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3.
观点"中国需要学习德国在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对待环境、城市、人民的态度。""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中国的城镇化最大问题在于: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过于落后。"如果要回答哪个国家的哪种城镇化模式最适合中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也存在"好"、"较好"和"不好"的差别,他们都在城镇化、郊区化和郊区乡村发展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和经验。德国的城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建设,仍然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土地溢价产生于某些现行体制和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从事投机性购房的某些高收入阶层,共同拉动地价和房价上涨,造成地价、房价虚高,并通过供求关系的传导和扩散,最终转嫁给城市居民。寻找并剥离出不同的土地溢价,也许能为土地的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观点"养老不能抛开市场和其他产业去独立存在,养老产业做得好,还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老龄化问题已迫在眉睫,养老产业作为健康产业重要的分支,又与现在推行的城镇化密不可分。城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城镇化的过程,依托于经济发展,形成于建设开发,成长于社会服务,优化于持续提升。城镇化质量升级及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面对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现状,养老产业与新城镇建设之间,  相似文献   

16.
观点"一个城市能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看不见的地方。""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把城市交通统一布局和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做好。"我们国家第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告一段落,成绩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在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城镇化当中的土地来源问题,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土地资源有限,所以显得格外珍贵,以往土地开发引发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城镇化新一轮的征  相似文献   

17.
正福建省莆田市是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福建省唯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国网福建莆田供电公司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贯彻落实《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加大城乡配电网建设力度,提升城乡居民用电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省莆田市是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福建省唯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8.
观点"农业人口市民化带来的住房需求,都将使房地产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的实质是‘大经济综合体’的建设,需要投资不断刺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园区的不断兴起。"城镇化发展已被党的"十八大"确定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李克强同志年初在考察时指出:统筹"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突出"新"意:"新"在体制上,"新"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新"在市场化运行上。强化新型城镇化政府职能定位研究。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职能应侧重营造有利于城镇化推进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政府着重"做引领,做规划,做服务"。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主导为引领和监管服务。对于那些企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但质量还有待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着力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作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的第一年,2014年应加快相关机制体制创新和改革的试点工作,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