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以宁论诗打上元代“宗唐抑宋”诗学取向的鲜明烙印,严羽诗论与朱子理学对其影响十分深刻.他主张诗“发之情性之真”,又认为诗具有音乐性,诗与画的关系密切,诗主情,也要有一定的“理”,客观上,从诗与人的心灵、诗与音乐、诗与画、诗与问学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诗的本质问题.关于诗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认为诗与“世”、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切.诗的创作在于根本,“根本盛且大”,关键在于复古,“先古其性情,非徒古其词”,具体而言,就是诗宗盛唐,学李、杜为主,也兼学各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融汇众家,自成一家.张以宁的诗美追求可概括为:古、正、醇、厚、雅、趣、悟.张以宁论文,与论诗一样,标举“复古”.复古是其论文的出发点,其落脚点乃在于提振积弱的元代散文品格.其论文要点可归结为:复古、宗经、明道、师韩、重文、修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艺术、哲学的维度,多侧面地审视诗歌的地位:诗是文学之母、诗是文学之王、诗是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人们就很少注意诗歌的别的用途.其实,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前人的诗话以及野史笔记、民间传说,就会发现诗的作用远非如此简单.诗歌,有时可以帮助警方破案,有时可以救国;诗可以用于军事,可以让人仕途得意;诗可以使人仕途坎坷,甚至命归黄泉;诗还可以使人免祸,又可以帮人了却官司;诗除了给人带来盛名,还可以促成爱情,成就姻缘;诗可以用来作为杀人的借口、求生的资本;诗又可以为民减负,可以作为拒贿的盾牌;诗还可以用来告状,还可以有助于产品推销;诗可以有用于产品推销,还可以用于表扬、批评和规劝.  相似文献   

4.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唐朝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和柳宗元等.英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山水诗人是浪漫主义湖畔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以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代表作<水仙>为例,对中英山水诗在表达方式、景物描写和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总结出中英山水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中国山水诗歌英译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孟子>和<诗经>都是孺家重要经典.本文以<孟子>为蓝本,统计其所步<诗>的数量,探讨孟子引<诗>、论<诗>的观点和方法,揭示孟子诗说理论与用诗实践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出现在群星灿烂的元和诗坛,有如空谷幽兰,独放异彩.他的诗是逃避现实,越出场所,在主观世界寻求心理补偿的产物.其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其诗在结构上以跳脱性、大开大阖为特征.力图从创作心理动机的角度来观照李贺独特个性及其心理喧泄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绝句诗迥异于盛唐之音,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杜甫的绝句诗内容上丰富多彩,从主观抒情到情景交融,并开创了摹写客观物象的新领域;风格上千姿百态,以独到的笔力呈现出崭新风貌;形式上别开异径,大胆发展了变体、组诗等表现领域.杜甫的绝句诗拓新了绝句艺术的表达空间,对绝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深受中国诗的影响,Pound甚至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诗,仿作中国诗,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隐然流露出禅味与中国风,读来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然而,为什么意象派诗人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欣赏中国诗的哪些特征?而中国诗又是如何影响意象派诗人的创作?中西意象诗到底有无异同?两者优劣抑或无从比较?这也是引起笔者的兴趣并想要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新论>以新颖的观点来重新评价新诗和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得失;注意进行古今中外多方面的比较观照,努力使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达到有机的统一,并以美学角度来赏析其诗美的内涵;以诗的激情,诗的语言,诗的美学情愫来写诗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从清诗及清代社会思潮的大背景考察《艺概.诗概》的使命,从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找寻刘熙载诗评的理路,从清儒与宋儒的关系考察刘熙载之所失,是捕捉《艺概.诗概》目的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2.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试图阐发三首诗所体现的死亡观与陶渊明生平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于坚一直对诗的抒情性持排拒态度,并把其与传统的"升华式"、"诗化"写作混为一谈;本文从他的诗作入手,指出其诗中存在的抒情倾向及抒情风格的变迁,进而廓清了抒情性与"升华式"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纵酒之普遍、酒诗之发达是十分独特而有趣的现象."饮酒赋诗""诗酒唱和"的文人风习,到魏晋、唐代达到了极致.文人纵酒的背后,隐藏着十分复杂的潜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同代或历代士大夫纵酒传统的影响,即文人酒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酒诗形成了定型化的代代相因的心理定势.文人酒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极具民族性且重大的,研究文人酒文化,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的赋比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诗经>始,赋比兴就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对赋比兴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基本有了定论.然在分析具体作品中,即使有了理论也并非引刃而解一劳永逸.本文拟先对赋比兴理论问题稍作梳理,进而对古诗十九首进行逐诗分析,以求理清诗中所用到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诗的含蓄,体现在诗句上的模糊朦胧和诗意上的丰富多彩.朦胧含蓄的诗能为人们所欣赏,这说明人们的审美活动也有其模糊的状态.所谓诗歌教学的模糊性,是指教学中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模糊性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诗歌的模糊性在诗歌教学中的体现;诗无达诂的诗歌欣赏准则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模糊含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模糊含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效果体现.  相似文献   

17.
夏箐 《企业家天地》2009,(5):205-206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是卞之琳"化欧"诗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渊源.学界多认为卞之琳早期的智性诗受象征主义诗风的影响,也有过于哲理化之弊病.然而,卞之琳实际上对于象征主义的这一缺失,是有所察觉的,并相应的采取了规避、矫正的态度.其哲理也浅切、平易,充满了人情味,从而使其诗风呈现出情理交融的特色.本文拟结合卞之琳的诗学观、具体诗例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诗的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形态。诗的意境与人格境界有着交融和谐的关系,它为伟大诗人和优秀诗歌的产生提供了微妙的空间。诗的意境蕴涵了人格境界,人格境界孕育于诗的意境中,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既有共通之处,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诗的意境同政治人格境界、伦理人格境界、自然审美人格境界分别有着不同关系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别具一格的一座宏伟高峰,纵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人留下的总体审美印象是空灵静逸,意蕴悠远.他的诗方寸之间尽显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等方面理趣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西方文学象征主义的视角下窥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质地凹凸地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空灵清逸的禅宗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郑玄认为诗歌与政治紧密相通。政有盛衰,诗有“关”、“刺”;政权影响力有大、有小,诗则有“风”、有“雅”。在他眼里,政治是诗之“源”、诗之“本”、诗之“母”,诗与政异体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