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日常供水量也大幅上升。但是当前国内一直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现象,可以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中融合节能节水技术。文章主要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减耗进行了研究,对节能节水技术在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的深入发展,促使水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多,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少,这导致了较大的水资源危机,在这之中水资源消耗量最多的就是建筑工程。对此,有必要落实节水节能设计,这一工作非常关键。文章围绕住宅建筑,对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节水节能技术的运用,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内绿色建筑造价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  相似文献   

4.
《中国房地信息》2008,(5):13-13
3月31日,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政府已把绿色节能建筑提到相当的高度。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之“绿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现阶段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的有效措施,明确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建立健全建筑给排水系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排水需求,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不断加剧,使得环保节能理念被有效提出。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将环保节能理念引入其中,不仅可以使市政建筑的整体效能大幅度提升,还能够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理念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的研讨。此次研究对环保节能理念的重要性有效明确,使其能够在市政给...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目前,我国城市的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85%,仅建筑能耗就占到28%,建筑能耗所占比重未来20年内有可能达到35%,建筑节能成为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研究为主题,探讨建筑绿色理念的必要性,分析在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相关原则,从具体的设计角度提出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的相关设计方法,旨在为相关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和能源都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目前国民经济中,每项规划都已把能耗的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方案比较视为同等重要。现在,水源危机已不同程度地相续出现在各城市,人们已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节能问题。鉴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现代新型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要求以及建筑给水排水节水、节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于环保节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逐渐体会出环保节能的种种好处,主动维护。但在建筑领域,虽然近两年"建筑节能"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但是人们对此方面的了解还很有限,不知道它能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而"绿色建筑"从一开始就像雾里看花,不知道其为何物。"绿色"是当下的潮流,确实有很多开发商们希望将此作为自己项目的卖点,但因为其复杂的内涵和高成本,多数只是炒做,有名无实,这样的结果只是令消费者见"绿色"如无物。3月28日,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探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式、节能新技术等热点问题,旨在推动建筑节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结合此次会议,本刊记者采访了政府官员、权威专家及设计师,以期与房地产行业同人共同探讨时下流行的"绿色""节能"趋势,把握建筑发展新动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体会到,绿色与节能看似与市场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昂贵、建筑技术的发展、市场化的完善、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空间要求的变化,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使其从今天的讨论热点变成未来房屋的实际卖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形势良好,但同时存在绿色建筑迅速发展与绿色建筑实际运行管理不到位的矛盾,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尚未建立针对企业绿色发展管理的激励机制。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落实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进行节能改造,更重要的是要从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角度出发对建造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激励目标和激励方式的创新管理激励机制进行激励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建筑机电设计主要包括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电气设计等内容,只有保证机电设计质量,才能确保项目整体质量。以上海某国际商贸中心为例,研究绿色星级建筑专项设计内容,总结机电设计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生态建筑系统的能源消耗量、提升建筑的空间利用率,从建筑节水和建筑节电2个角度对生态建筑空间进行精细化规划分析。根据建筑施工面积和服务器的CPU大小对建筑施工用水请求进行分配,利用液位传感器对建筑用水进行控制,构建节水型建筑循环水系统服务器耗能模型,完成生态建筑节水设计;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逆变器为研究目标,计算电池容量,构建光伏发电逆变器状态方程,完成建筑光伏发电设计,实现建筑的空间精细化规划。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水能源消耗量为180~400 J,电能源消耗量为180~210 J,生态建筑空间利用率最高可达到80%。基于光伏发电的节电、节水精细化方案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扩大了建筑空间格局,对建筑生态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旧化工建筑改造中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多种类老旧工业建筑改造必要性分析和改造中绿色节能技术的有效使用为主要依据,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结构性良好、空间跨度大、负荷能力强、屋面节能改造设计、墙体节能改造、门窗节能改造、地面节能改造、节地改造形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绿色节能技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价值,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中国目前的能耗现状和能源问题面临的形势,介绍了制约节能建筑推广的几个因素,指出今后建筑节能努力的方向是:1)从设备和生产技术的革命达到节能;2)从倡导绿色智能建筑达到节能;3)从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达到节能;4)从节水、节材达到节能;5)从实行分户供热达到节能;6)从推广会呼吸的房屋达到节能。最后论述了推动发展建筑节能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源消耗逐步增加、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扬尘污水无法处理等现象日益突出。传统的施工技术更加注重施工的进度、质量和能否带来更大经济收益,而忽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因此利用绿色施工技术来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愈发关键。绿色施工技术能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目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被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侵占土地、破坏生态资源等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事实表明,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同时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是,按照中央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通过全面推广智能与绿色建筑工作,争取到2020年,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完全实现建筑节能65%的总目标,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争取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30%以上。届时,中国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将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