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柯认为,话语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正是在不同的潜在时代场域里,带来了萧红、张洁、铁凝女性创作呈现出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到女性“精神主体建构”,直至女性“生命主体建构”,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不断确立完善的历史过程.也透视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社会运动中“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时代思潮为切入点,考察比较三位女作家创作,究其深层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没有单独论述美学,但在《手稿》中表露了他的“人的目的论”,而美学正是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对于马克思来说,审美是被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的,这对以往美学的迷失是一种矫正。人作为目的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和“新感性”建构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3.
恋恋楝亭——楝花楝诗与楝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楝”的资料搜寻及论述,将《红楼梦》置于“明清文学”的文史场域,再使之停格于透露作者曹雪芹家 族信息的《楝亭集》,可以体悟“一种文本,多元解读”的无限可能性,通过突破时空交叉论述的研究方式,进而建立文本 与文本间相互参详、对照对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78—2007年全国省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其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年份中国省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其总体空间差异经历了差异“扩大”的阶段,整体呈现出倒“V”型特征,但局部空间差异缩小,依然表现出集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赛博空间”。全球化语境下,虚拟世界的形成使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主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而且也带来了一场精神领域上的审美新变。数字文化时代下,赛博空间既是一个丰富多元的万象世界、高度拟真的仿像世界,又是一个欲望驰骋的幻象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三种新异的审美范式——“碎片审美“”沉浸审美”和“享乐审美”。  相似文献   

6.
题画诗是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题画诗”可以揭示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的“复合间性”关系。林声的《自题画诗》体现了这种审美创造,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里程碑,其讽刺艺术建构主要包括创作立场、美学风格、文本结构三大要素。本文通过《儒林外史》创作立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文本传达出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秉持了实事求是爱憎分明讽刺态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通过对《儒林外史》美学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技巧多样,洞幽烛微"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及高度的艺术性;通过对《儒林外史》文本结构与讽刺手法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常常不被人所理解的独特文本结构恰恰是为成就这种讽刺艺术而特意设计的,是对古典小说文本结构的一种创新。这种"三位一体"的讽刺艺术建构的旨归表达的是"对一种衰退了的社会设想的幻想"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8.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与《活着之上》有着独特的叙事伦理:他在文本中也展现身体和欲望,但又有超越的精神追求;他一面书写着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表达着对诗意与远方的向往;在面对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时,他不作简单判断,只是深情地呈现世界、领悟存在。阎真的知识分子小说叙事,开创了中国文学崭新的精神空间与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聊斋》中那真幻莫辨的奇妙世界让人流连忘返。对于《阿宝》一篇的研究大都以篇未“异史氏”之言为准则,以“痴”为研究中心,生发出许多精彩的见解,而对《阿宝》中的“情痴”与“奇幻”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美感分析的并不充分。本文尝试分析《阿宝》中这种整体变幻的美学价值,希冀以新的视点来解读《阿宝》。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张天翼的《鬼土日记》、老舍的《猫城记》和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真幻结合,亦真亦幻,可以命名为现代讽刺性幻想小说,它们有一些共通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可归结为三点:"入幻——历幻——出幻"的情节模式、超现实的想象、滑稽讽刺与悲剧性。小说借幻境寓真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长久以来在文坛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值得我们深思,这类小说的特质与发展流变也值得研究者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  相似文献   

11.
论《红楼梦》的对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研究浩如烟海 ,但大都停留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各个中心研究上。本文力图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理论 ,以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过程为基点 ,从对话性理论的可行性 ,到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性形式 ,最后探讨作者的复调性艺术思维 ,来挖掘《红楼梦》的深层美学意蕴及哲学指归  相似文献   

12.
《封锁》中的空间结构值得关注:电车内/电车外作为表层空间,构建起作品的象喻系统,是作者对未被封锁的世界的否定;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作为深层空间,解构了前一重二元对立中对被封锁世界的微妙认同,形成对被封锁的世界的否定;上海/中国作为潜在空间,是这双重否定的集中传达,也是作者悲观主义的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13.
浅谈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审美标准——以川西贡嘎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次“选美中国”活动,引起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美”的广泛思考。山岳型自然资源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山脉的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进行了阐述,并按人的审美过程对川西贡嘎山进行了美学分析,从而提出新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4.
《乐记》是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艺思想。中和之美、声律之美、气论说和物感说等理论概念及范畴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诉求及创作理想,而且对后世文论的建构和发展影响颇深。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乐记》,取其精华,将它深刻的美学思想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探寻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模式的进程中,“新工科”运动正蓬勃兴起,校企协同育人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以“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学科为载体,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育“新体系”,立足培养满足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建构在他所批判的摧残人和人性的工业化、机械化的背景下.故事将人物置于一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之中,从而突出了作品的意义。通过解构该作品中人物刻画所采用的一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借以寻找其“不在场”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诗词的最高美学层次。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探求作品的意境,更要追求一种教学意境,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构建诗词教学美学的新体系。教学意境应具有抒情性、情景性、审美性等特征。为达到“圆美流转如弹丸”的教学意境,可从挖掘作品深层意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活教师教育功能三方面尝试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方氏墨谱》既是民间工艺与文人文化共同构建的视觉文本,也是徽派版画文人化的范本。墨谱在极具形式意味的视觉生产方面完成徽墨商业目的的转向,却在明代时代风尚与审美结构中,生成新的清雅近古的审美范式,并影响了徽派版画整体风格的转变。《方氏墨谱》强化了徽派版画与明代审美范式间的紧密联系,对其视觉生产在徽派版画发展过程中文化建构的重新定位及明代审美范式的审视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写照,在语言上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语义风格达到了特定的审美效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发挥译者创作的自由空间,填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本的空白性”.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经典战争小说,《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活动,不能仅仅单向地归因于“商场如战场”的修辞场域,而还应归因于其“战场如商场”的反向修辞,即它常常运用一系列经营性的修辞语来叙述战争故事。如以“借还”、“赚赔”等修辞语来叙述敌我争斗情势,以“赏罚”、“买卖”等修辞语来建构主从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等等。《三国演义》还采取了“奸商”、“奸贼”、“奸雄”等角色互拟策略,叙述战争故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战场如商场”的修辞思维,使得人们无需进行话语置换,便可得心应手地直接搬弄到商务运营等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