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年轻人受不良思想影响导致崇洋媚外,爱国思想和集体意识缺乏,将“四史”融入大学思政教学中已是大势所趋。让学生以史明鉴,用客观理性的头脑认清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以此推进大学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还应该考虑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视频、微课、实践等方式,教师更应该以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传递政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时代担当的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2.
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从融入价值、融入内容、融入路径三重维度探究“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等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指向。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精准融合起来,坚持以史育人,与历史进行深入对话,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势所需,从而真切地达到四史的知识传授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开展“四史”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深沉的爱国情,提升学生强烈的使命感。目前,高职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职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兴趣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推进“四史”教育的广度有待拓展。高职院校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整合“四史”教育内容,丰富“四史”教学手段,打造“四史”教育第二课堂,拓宽“四史”教育渠道,以此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为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场地,更要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知史爱党、学史悟道、识史明智。承德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遗迹和革命故事于一体,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和育人功能,更是四史教育的良好素材。发挥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既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载体,也是四史教育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现状,提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开展“四史”教育,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孔繁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探索,分析其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华这片土地上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是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伟大的历史应当被后人刻骨铭记。就内容而言,“四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备的基本要素,四史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讲好讲活“四史”,把“四史”贯穿教学全过程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认识掌握“四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明志,激励大学生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与思政的最终目的“立德树人”形成高度统一,根据心理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索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在“大思政”格局下为心理学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供有效路径。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需要创新出一条既符合思政要求且能促进课程本身与学生共同实现更好发展的教学路径。在“三全育人”要求、协同效应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心理学”基于已有的现实教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时代已蹁跹而至。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充分运用就业指导"微"载体,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增强就业指导实效。  相似文献   

11.
12.
当下信息技术不断精微发展引发人们沟通方式、社交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整体进入“微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自然成为了“微时代”的活跃者。“微时代”各类微媒介的繁荣既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即时的互动平台,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也给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积极适应微时代变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亟待提上日程。从“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求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添瓦助力。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是高职院校提高“四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针对地方红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四史”教育的路径。建议高职院校积极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层历史内涵,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红色资源在“四史”育人中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因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获得了迅猛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渗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但由于高职院校及其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需要因地因人采取有效策略与方法来实现,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趋势等出发,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此,本文将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微理念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尤其是微教学。微教学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要教材,依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以及课程的教育标准,围绕着某个教学环节、教学知识点所形成的完整性教学活动。微理念教学主要是以移动化、碎片化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学习课程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教学的优势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随之席卷而来,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即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微时代这个新名词似乎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日新月异,以其传统方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在这个新兴词汇的面前,显然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成为目前亟需探讨的方向。文章力图从微观视角以微时代为现实背景,以当下盛行的传播媒介为载体,通过讨论文化面向问题以及对事实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微时代下的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微文化这个浓缩词。  相似文献   

17.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二者建设同根同源、同频共振。在“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强灌输”“泛娱乐化”“虚无主义”等倾向,应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价值导向”“聚焦现实关怀”“做好教学融合”和“提升教师素养”等方面准确把握“融入”的根本点、支撑点、立足点、切入点、关键点,把握“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重点,发挥二者的融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牵引下,全国正蓬勃兴起创新创业风潮。在"双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创业教育培训,激发创业活力,挖掘创新潜力,成为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农业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以及国家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型力量。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教育培训尚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师资水平不高、课程内容单一和保障体系欠完善等诸多矛盾。政府和各教育培训主体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授课内容,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师资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青年人聚集度较高的所在,而且高校的团员比例达到90%以上,因此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团员意识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影响到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文章从高校团员网络生活的现状出发,梳理出团员常态化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并进行实证分析,初步确立高校团员常态化教育路径框架,为保证微时代背景下团员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以便进一步实现高校团员常态化教育的落实,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