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农业生产在国民生产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的重要性却极易被人忽视。《群书治要》作为古代治国理政之集大成,集合了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历朝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经验,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大背景下,《群书治要》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探究《群书治要》中的农业思想,对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的反思与定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个基本原则,回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国家治理一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也是儒家与法家之争。无论哪个朝代也没有完全仅适用德治或法治,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德与法皆是治国理政之必备选项,不是德主刑辅便是德辅刑主,两者的微妙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成效,从古之训示可对现今"德与法相结合"寻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创新的罗湖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贯彻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这"一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两大治理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特区实际,强调"三个突出",即突出了特大、特前、特变的特点,以确定其社会治理的发展模式和推进策略;取得了"四项成效":完善了治理体系、提升了治理水平、补足了治理短板、强化了治理保障;形成了"德治""共治""法治""智治""自治"五治并举的"五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古今两方面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时代的选择,并进一步阐述了当今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后,又继而提出了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并重,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德"法"相济成为新世纪中国治理国家的施政方略.  相似文献   

6.
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讲比较重视法制建设,对如何"依法治村"进行了积极的可贵地探索。以《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法制的新纪元;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法律准绳,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并成立人民法庭依法判决土地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一化三改"的立法体系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支撑。在我们肯定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依法治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这期间开展的阶级斗争的政治性运动对以后的治国理政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政社分设、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演进发展阶段.新形势下,“乡政村治”面临着二元权力不能有效衔接、利益主体不能合理平衡和多重关系不能科学协调等现实难题,使乡村治理陷入了一定的治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机制,形成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合作共治”态势,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对接和融合,是走出“乡政村治”面临困境的一个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系统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崭新的治国理念,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高度统一的结晶,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古今两方面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时代的选择,并进一步阐述了当今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辟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处处闪耀着他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