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现状出发,回顾和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级差地租的角度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机理和收益分配进行探索,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改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价值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值,土地的巨大增值部分如何分配关系土地相关各方的利益。目前征地补偿无法体现农地的真实价值,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现象严重。农地转非所产生的土地增值应在失地农民、国家和在耕农民间进行合理分配,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与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凌云 《财贸研究》2002,13(6):14-19
农村非农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不稳定:1.农地产权制度主体不清,2.产权内容残缺,3,农地承包权不稳定,这不仅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而且也消极地影响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非农化的进程。通过对农村城镇化和农地产权制度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状况阻碍了农地流转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了推动农村城镇化中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6,(6)
<正>农地三权分置的提出,细分了农地产权结构,创新了各权利实现的方式,但由于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目前尚处于构建之中,尚未根据农地新问题、新情况就农地三权分置做出具体规定,延用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很容易导致相关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对可能出现的较大风险进行探讨,并提出防范的对策。一、防范农地非农化风险当前的政策法规并未对经营权受让主体资格进行限制,任何第三方都可以参与农地流转,成为农地经营者。为了防范农地非农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李乐春 《商场现代化》2012,(23):209-21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贵州省农地非化进程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加速的特征。对其适度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合理界定,不仅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贵州实际情况,通过构建数量研究模型,对近年来的贵州省农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贵州省农地非农化并不在最适度的区间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交错区农地保护长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交错区的土地利用问题,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土地利用中问题暴露最多、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研究该地区的农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乡交错区的内涵与农地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城乡交错区农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乡交错区农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地非农化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  兰春玉  高强 《中国物价》2014,(3):85-87,91
本文利用2004—2008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阐述了2007年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收益分配格局,即农民仅获得土地收益的3.79%,地方政府获得15.96%的纯收益,中央政府享有30%的土地收益,此外中间蒸发费用高达土地收益的50.25%。面对现有的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格局,本文提出了改革现有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苗 《商》2014,(29):220-2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步伐和范围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定压抑和限制了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平衡不同用途管制之间的土地各方的利益关系,较好的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许林 《中国市场》2013,(12):92-93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过度非农化问题一直存在,尽管国家不断加强土地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也不断完善和深化,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地转非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我国问题的实质是:公权严重侵犯私权,行政权力代替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权力。目前的农地非农化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利,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受到了很大的歧视,使他们在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支配上少有发言权。本文试图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着手来分析和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农地转非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媛 《商》2013,(8):125-125
在我国非农化进程加速过程中,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比较利润低下和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土地撂荒。而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及法律上的诸多限制,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加快农地合理有效流转,政府应明确农地使用权主体,通过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外不均衡现象,经济呈现出高通货膨胀压力,高失业率,经济增长偏快,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现有的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瞿刚 《商》2013,(24):300-300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不断向外扩展,城边村大量农地被征收专用,农地逐渐非农化。在此过程中,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补偿,城边村的违建现象屡禁不止,城边村自建房显现出泡沫化的迹象。本文从政府管制理论出发,探讨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对城边村自建房进行有效的管制。  相似文献   

13.
王翠 《商》2014,(30):66-66
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也对我国农业问题甚至整个社会经济格局产生影响。然而,我国目前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却存在着分配主体比例不明确,分配方式不尽科学,增值收益测算困难等问题,本文主是要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看,产权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曾取得过较好的历史绩效,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制度均衡;但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日益暴露出诸多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碎化、农地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农地产权的凝固性说明这一制度安排的非均衡的出现并日益加剧,同时也昭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路径:构建边界清晰的、流转规范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生 《商业研究》2006,(3):136-139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只是相对的,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应形成动态均衡,使各区域经济均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从按行政区划的县域经济与按三类四片划分的区域经济两方面看,广东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统筹协调城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对上海市各区县2008年至2013年的GDP数据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直观地表现了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并在平衡上海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当人力资源总供应量与总需求量相等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总量达到均衡。但在实践中,平衡只是一个现实的相对概念,绝对的平衡几乎不可能出现,人力资源的供需总是在动态发展中实现相对的平衡。本文在对宏观人力资源失衡含义及目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平衡模型的建构及求解,探讨了宏观人力资源动态平衡实现的条件及规律。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机制及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云  薛贺香 《商业研究》2005,(19):113-116
通过粮食主产区和多种经营区农地经营效益的对比得出结论:粮食主产区的农地经营效益相对较低,不容易流转,农户容易出现兼业化现象,农地经营是非效率的。解决粮食主产区这一系列问题的第一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且要预防粮食主产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武凤平  刘飞驰 《中国市场》2013,(41):198-200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强制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争地、流转后的农地"非粮化"甚至"非农化"及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这势必对三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发,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工商资本准入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政府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顺差。在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快速变革的过程中,过时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体系放大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为了减少中国对美顺差和美国对华逆差,中国能够做的工作是:适当减少出口,合理增加进口,促进进出口均衡协调增长;美国应当做的工作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美元发行,控制政府和居民的过度消费,提高国民储蓄率,抑制过度进口,全面放宽甚至取消对华出口管制,放开对华出口市场,增加对华出口。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