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刚  李晓静 《时代经贸》2010,(24):245-247
为了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若干配套政策,其中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中有诸多亮点。本文将着重对沈阳市科技创新配套政策中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其实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旨在促进沈阳市进一步切实有效的落实配套政策,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完整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知识溢出,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作为。根据庇古(Pigou)关于外部性思想的阐述,财税政策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领域也不例外,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合理边界应由科技创新活动外部性的大小来界定。  相似文献   

3.
政府介入科技事业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特征。但由于创新所具有的外部性、风险与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性,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成为财税政策实施的有效理由。只要财税激励制度设计得适当,就能够低成本地有效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要从加强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总量和结构、改革财税制度、实施财税激励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毛峰 《当代经济》2001,(8):39-39
一、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制度 目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人为因素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不健全。其结果对中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其达到一般纳税人的条件,二是不利于其提高信用等级。并增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基层税务机关应利用其覆盖面广、与中小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加强对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建立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条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小规模企业,在纳税人自愿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应帮助其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聘请会计人员建账核算。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环境,然后评价创业者对金融政策各指标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并运用四分象限图法寻找关键影响因素,最后从创业者视角研究了创业者对陕西省金融政策的直接诉求。结果发现,政府需加强金融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风险防范创新,为创业者营造完善的金融运行机制,而非直接资助或对企业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能力强弱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则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金融政策应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两个科技创新主体,完善风险担保体系,扶植风险投资产业。同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的投融资政策倾斜,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配套机制建设对科技金融发展具有促进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产业发展等功能。首先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基于实践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风险补偿资金使用受到限制等不足。深入发展科技金融,需要突破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如探索财政支持方式多元化、建立健全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拓宽风险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科技财税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的视角,从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维度,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现状、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比较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创新激励效果,提出应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系统的税收优惠法律体系,同时可以适当缩减政府补贴的发放比例,形成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科技财税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变迁及未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以来,我国逐步实施了27项科技财税政策,国家财政和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总量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增值税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不强等问题。为加速我国科技创新和进一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从制定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政策、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创造条件进行增值税改革和完善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金融、财税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贤 《经济师》2005,(2):227-228
由于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因此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金融立法、金融政策、专门信贷服务机构、优惠贷款措施与方法、科技专项贷款、贷款辅助制度、融资担保机制、国际投资公司、小型资本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对社会产品与收入的分配或重新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践看 ,各国基本上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比较和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和财税政策 ,有助于我国更规范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运用高度专业化知识向社会提供高智力附加值服务产品的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具有资金投入大、研究周期长、创新风险大和可复制性强等特征,其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结合我国目前财税政策存在的弊端,科学地构建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对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我国产业升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国家核心竞争优势,其基础和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财税政策的运用是政府促进技术创新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本文对我国当前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杜丽青 《当代经济》2003,(12):52-5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从微观领域退出,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了市场调节,市场管不了的和市场管不好的,则由政府来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1年和2016年中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两批试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20年间的29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从城市层面上研究科技与金融结合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试点区域的创新水平,这个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以及一系列其他可能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后,仍然是正确的;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对于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创新影响较大,而对于西部的创新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检验了金融科技是否能够强化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完美契合了科技金融为科技进行融资的特征,通过缓解金融资源错配、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筛选优质科创企业、推动信用社会建设来强化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从而促进地区创新。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斌 《新经济》2015,(11):25-26
本文首先对科技金融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而对我国现阶段科技金融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科技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从五个方面的创新问题提出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向,最后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期望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张永坚  王建峰 《时代经贸》2013,(22):135-135
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是推动青岛向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加快青岛走内生发展之路的迫切需要。基于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论文通过分析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提出加快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建设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伟丽 《经济师》2024,(3):29-30
基于社会经济建设背景下,在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组织与引导下高效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将会促进地区新兴产业主动创新,在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文章阐明了财税金融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今后发展进程中,通过扩大财税优惠政策的影响范畴,在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与管理下,促进财税金融政策顺利落实,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翔  聂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178-180
从科技创新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研究和其它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分析6方面对近5年来(2000~2004)国内学者研究科技创新政策的状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