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变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国家,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很大距离。下一步应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取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2.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变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国家,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很大距离.下一步应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阻各取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理解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回顾总结3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到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年政策演进的表层演进轨迹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演变,深层演进轨迹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演变,本质上是一个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以走向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与外部市场有机衔接的市场现代化过程。实践创新涵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外开放深化、市场体系建设以及政府规制改革。理论创新体现在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度优势、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优势、“一种资源、一个市场”的功能优势以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调优势上。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在于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体系,路径重点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衔接、实现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赋能市场与政府的功能协调性...  相似文献   

4.
《发展研究》2005,(6):1-1
按照中央的部署,农村税费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改革从2000年选择安徽进行改革试点至2003年在全国推开,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减轻、规范、稳定”。现在,第一步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是第二步改革。主要任务是,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广泛的共识。专家认为:与过去的28年不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适应这个变化,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为目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改革30年来中国在旧体制和市场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体制,它既是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能动主体,也是同时期凸现的社会和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它既可能凝固为一个僵化的体制,也可能是一个仍然在“转型”中的体制。本文先讨论此体制和发展与危机之间的关联,再讨论其在运作中所显示的一些特点,最后提出对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王志敏 《经济师》1998,(10):28-30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为了全面实现十五大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市场手段论”和“市场基础论”两个阶段。“市场手段论”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性,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市场基础论”从改造公有制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的可行性,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17):240-241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公共财政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一系列财政收支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探讨新财政体制下政府采购改革趋势,为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又是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上,总是有富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产生。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将中国经济推入“改革开放”时代;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而即将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对本世纪前10年乃至20年的经济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首次向世人全面展示未来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价格改革的过去和对未来的展望路南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价格体制1953年以后,特别是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逐步走上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产品经济轨道。价格体制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  相似文献   

12.
任晓东 《时代经贸》2012,(16):155-155,20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建国后延续三十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是在“文革”后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的时刻被迫发动的,缺乏可供借鉴的同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功经验,也受到固有政治体制惯性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其进程基本遵循了一条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把改革攻坚历史任务进一步做好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改革攻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2005的“改革年”把“改革攻坚”的实践进一步推向历史的深处。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实践和改革理论的“双重探索”,完成新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改革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这是中国在今后新阶段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一、关于“产权”内涵的把握如何科学把握“产权”的内涵,是近十余年内中国经济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对此,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产权”与“所有制(权)”是两个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又有明显区别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所有制(权)”理论,是人们所熟知的。通常意义上的“产权”虽然与“所有制(权)”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相同,这是两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卢莎 《经济论坛》2000,(23):13-14
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采取了一条层层推进、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攻坚”的渐进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的奇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认为在其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中国经济改革富有成效的实践,有力地批驳了这一传统观点,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兼容互补、相得益彰的可能性和一种有待于继续探索、不断改进的制度变革的范示。80年代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进程,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又将重点放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上。尽管买际上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改革任务更多的还是已往我们曾经遇到的那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在经过了复杂的改革思路和改革原则的探索之后,今天我们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场更深化的改革已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年中国的财税配套改革,突破了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组织财政收入的老框子和“分灶吃饭”包干体制,初步搭建了中央政府与以省级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之间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这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制约条件,1994年建立的新体制,带有浓重的过渡色彩,并且在其后十年的演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正> 经过14年改革,我党十四大最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一目标模式,是随着改革的推进,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质上是对我党以往提出的几种体制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一)在改革实践中选择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我党在认识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后.经过对十年动乱遗留的经  相似文献   

19.
苏明 《经济纵横》1996,(1):24-30
“九五”期间财税改革的若干问题苏明“九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税体制,如何在1994年财税改革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迈出改革的新步伐,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备的、适应市场经...  相似文献   

20.
解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两字之别,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是在总结过去25年渐进式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比较彻底地对如何真正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新三中全会"是中国向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本刊约请校内部分教授和青年作者尝试用新视角对<决定>进行解读,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现选登了部分稿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