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依据2008-201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量企业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效性。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规模;受企业异质性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在高融资约束、高投资机会、高资产可抵押性和非国有企业中更能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考察了央行宽松性沟通对企业投资的作用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该作用的影响。研究显示:(1)央行宽松性沟通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投资,对国有企业投资的促进效果较好,但对非国有企业投资的促进效果较弱。(2)央行宽松性沟通在有实际宽松货币政策配合时效果较好,在无宽松货币政策配合时效果较弱。(3)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升高时,央行宽松性沟通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果较弱;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降低时,央行宽松性沟通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果较好。(4)前期央行沟通为紧缩状态时,市场观望情绪较重,央行宽松性沟通无法促进企业投资;前期央行沟通为宽松状态时,一致性的宽松沟通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较强。央行应提高沟通的计划性、节奏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将呈现出金融创新的一个新的高潮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会受到何种影响?因此,在传统货币政策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中引入金融创新因素,研究两者在引入金融创新前后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及相对重要性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6.
传统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重在通过操作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现代预期管理重在通过信息传递,塑造和引导公众预期.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规则是货币当局释放政策信号进行预期管理的重要方式.分析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对微观企业投资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构建了我国的央行沟通信号和政策规则信号指数,并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货币政策信号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沟通信号和规则信号能够显著影响微观企业投资,信号宽松程度与企业投资呈倒U型关系.企业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存在挤出效应,预期管理抑制了这种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会使得信贷渠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货币当局要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疏通信贷渠道。积极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供求价格。稳步实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数量目标向价格目标的转变。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利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利率与贷款的关系以及利率与投资和实际产出的关系将会变得明确,因而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消费、产出的传导路径能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资本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文超  胡思玥 《会计研究》2012,(11):39-48,94,95
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体系为主,在企业融资研究中,考察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信贷观"下的贷款渠道及信贷配给理论,分析表明,当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到信贷供给时,未受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在政策紧缩时受影响较小,而受约束企业的杠杆率随着政策的紧缩(宽松)而减小(增大)。考察我国2003-2009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政策紧缩时经验证据与理论分析一致;但在政策宽松时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信贷观"并不一致,受约束企业的杠杆仍然较小,未受约束企业的权益及债务均较大。研究结论对于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及企业融资决策,改进金融监管均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郝林 《金卡工程》2010,14(3):288-289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顺畅。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信贷渠道,并将其拆分为两个过程:由货币供应量到信贷量的传导和由信贷量到总产出的传导。然后,本文就上述两个过程传导在我国当前状况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上半年的金融信贷数据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相继出炉,显示我国上半年的信贷增速和固定资产增量都处于一个高位水平,高速增长的信贷是当前经济中一个突出问题。本期《金融国策》就如何看待和控制信贷增长过快问题,特别策划了一组文章,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其中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通胀预期对央行沟通信息的反应,并与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引导通胀预期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央行的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均对我国通胀预期具有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更有效,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并不显著,未能较好地发挥管理预期的作用。因此,今后我国央行应更多地采用央行沟通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袁明琴 《云南金融》2011,(9X):139-139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我国信贷传导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对中国2001—2011年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给出货币渠道的结果作为对比。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共同发挥作用,但两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传导障碍,并且近年来货币渠道相对信贷渠道而言似乎更具影响力。另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并给出了工业企业现金流主要组成部分(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利息支出)对货币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围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偏紧缩的政策转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适度宽松的政策.本文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冲击反应分析和预期误差项方差分解等方法,发现信贷传导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并且信贷传导渠道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偏紧缩的政策转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适度宽松的政策。本文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冲击反应分析和预期误差项方差分解等方法,发现信贷传导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并且信贷传导渠道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包含央行沟通、公众预期与金融资产价格的理论模型,基于统一的动态系统分析变量间的影响机理,运用R-vine-copula模型和TVP-SV-VAR模型研究了央行沟通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央银行沟通对不同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央行沟通的股票市场效应、债券市场效应要优于利率市场效应和汇率市场效应;不同政策意图沟通的金融市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短期金融市场效应合意且显著,长期金融市场效应合意但并不显著;中央银行沟通会通过资产价格渠道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且影响具有时变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企业四个层面上深入分析了影响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各类因素,并对如何畅通政策传导渠道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法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能引起贷款利率、信贷规模以及实际产出的变动,而政府控制通过影响利率的变动对产出也有积极效果,但对银行利差的影响不太确定.  相似文献   

20.
选用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代理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2005年之后货币供应量对于房地产景气指数有着长期的正向冲击作用,影响力度较大,效果较为明显,持续性较强;个人按揭贷款对房地产景气指数的冲击力度较小,作用效果不太显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对房地产景气指数有着一定程度的冲击力,国际资金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