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月红 《山西农经》2022,(8):158-161
女性非遗传承人技艺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女性创业就业的热点和优秀文化传承的亮点,更彰显了农村女性智慧美丽、勤劳朴实的品格,也是新时代妇女“千鹤精神”的重要体现。女性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遗保护视域下女性非遗传承人传承及培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女性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社会影响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女性非遗传承人培育及其传承环境建设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1月10日,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开展年俗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向小朋友们介绍关中花馍的历史传承、制作技艺,让孩子们在春节来临之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浓浓年味。图为陕西"关中花馍"传承人党亚贤在给孩子们讲解花馍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  相似文献   

5.
吴雷 《现代食品》2023,(5):87-90
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地方特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人作为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淮扬菜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淮扬菜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是"大逆不道"还是"顺势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要创新。"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2005年冬,文化界刮来一阵刺骨寒风,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告终。业界慨忿之余,国务院快速行动,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手工技艺永远的主题,而规模化产业化使手工艺品质量粗糙雷同、技艺简单化同质化。作者提出,当下手工技艺的创新内涵发生了转换:设计创新,从功能、造型到装饰适应现代生活;回归绿色,不应只为展览不为民用,而应将回归民用作为生产重点,同时制作以博物馆、豪富为购买对象的高档手工艺品;当下保护"非遗"的重点也发生了转换,应抢救濒危,恪守流程,确保核心,设计创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材料和工艺传统,造型与功能创新。此之谓"借古开新,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12月14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侗绣博物馆,刚从英国伦敦归来的侗绣"非遗"传承人韦清花正忙着绣制订单产品。"这次去英国,收获很多。侗绣产品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称赞,并引起中外时尚市场的广泛关注。文化创意平台还与三江县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承  相似文献   

9.
正2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河西埭村在村文化礼堂举办"看民戏赏民俗展民风"——乡村"非遗文化过大年"活动。村民们欢聚在村文化礼堂,把乡村传统过年的绝活亮出来,现场展示打年糕、做米塑、挂灯笼、写春联、玩童戏、看皮影社戏及歌舞表演等多种传统非遗文化习俗,让村民体验传统节庆民俗,同时切身感受乡村发展、繁荣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断层、认知度低等问题,面临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亟须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三亚非遗发展现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旅游活化作用,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力打造三亚的非遗品牌形象,推动三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正"郫县豆瓣的制作技艺不能失传,如果失传,我们这一辈带徒弟的人就该‘打板子’了!"这是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四川工匠"张安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郫县豆瓣起源于明末清初,经历三百余年发展,工艺不断提升改善,结合产地"温、光、水"的气候特点,形成"翻、晒、露"的整套独特工艺,成品具有油亮滋润、酱香浓郁、辣而不燥、瓣子酥脆、回味醇厚、黏稠适度等特征,被广泛运用于炒、烧、煮类菜肴之中,是众多川味菜肴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工业朝着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作为拥有悠久木船文化的舟山,在实现“四个舟山”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可持续性最有效的方式是活态传承,依靠非遗引入校园,大、中、小学联动共建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非遗文化作为宝贵的时代文化精华,扎根于乡土,具有多重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乡村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以非遗文化精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资源三要素为核心的融入方式,以政策保护为保障基础,建成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体系,彰显了乡村价值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肥乡县旧店乡张庄村一直有土布纺织传统。2006年,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袁靖国组织本村5户勤劳朴实、灵秀手巧的妇女,建立了纺织协会。2008年8月,在原纺织协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张庄传统棉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520名,入社资金550万元,年加工产品38000套,年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不仅走向京津、南京、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人-业-地"三个维度,探讨"非遗+旅游"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通过研究广西程阳八寨非遗+旅游活化推动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模式,提出要有效从人、业、地三块,从精准识别,培育具有造血功能的非遗旅游产业扶持人;精准战略,寻求适宜非遗旅游产业新模式,打造成熟产业链;精准管理,营造非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层层递进分析"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逻辑,从而找到完善推行"非遗+旅游"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道婆庙     
明初,西渡地区盛产棉花,黄道婆前来浦南刘家行(现西渡镇刘港村)传授纺织技艺,当地得益不浅,乡民为了感谢和纪念她,特地在刘港小集镇建了一座有五开间前后埭、两厢房的黄道婆庙。  相似文献   

17.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囿于应用策略,忽视了对非遗本体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基于对江浙皖地区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下乡村非遗面临的三对矛盾,解读乡村非遗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传承与传播状况,并引入主体视角解读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研究发现,当下非遗的阐释者与持有者相互分离,立场和诉求的分歧使双方对待非遗的态度难以达成统一,而原本作为非遗拥护者的村民,如今也在商业驱使下文化认同感不断消解,由此造成非遗文化在乡村脱域的现象;媒介技术环境催化了这种文化原真性的衰减,导致乡村内外陷入对非遗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双重迷失;"被想象的遗产"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在乡村建设中大行其道,精心设计的非遗景观遮蔽了朴实厚重的乡土文明,这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相似文献   

18.
农侬 《农家之友》2010,(2):32-32
一个身患残疾的农村傣家妇女,通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破解了一部部天书般的傣古文民间传说。她在破解了傣古文密码后,把它翻译成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因而,她获得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曹曦 《中国农史》2016,(4):124-138
稻草作为宣纸原料是在曹大三迁居小岭后,在发明宣纸制作技艺过程中,在经历近50年宣纸青檀皮制作技艺基本成熟后,为扩大再生产引入的,其时间约在1330年左右。燎草制作技艺体系作为一项独特发明,是宣纸技艺中最具本质、最具标志性的发明,经历了从始迁祖曹大三到第七世约近100年的时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形成了基本成熟的燎草制作技艺体系。自此,整个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体系基本完善。经初步研究,宣纸燎草制作技艺体系的完善者或关键性传承人是曹大三第七世曹裔生。  相似文献   

20.
汪慧琳  温杰 《山西农经》2022,(3):151-153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乡村工匠教育可以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分析了乡村工匠现状与高职院校在培育乡村工匠环节中的困境,提出了拓展乡村工匠培训方式、校企协作深化乡村工匠育人机制、实施面向乡村工匠的专项培育项目、细化乡村工匠分类培育的教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