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联合国世界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从总体和分类别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在大城市化现象,少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在步入大城市化时代.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阶段,大城市化现象最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化居于主导地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目前的大城市化发展处于正常范围,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前景来看,大城市化居于主导地位都是大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以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以实际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利用1979—2013年的数据,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河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两者中,经济增长居于主导地位,而城镇化则更多的是一种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大城市偏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科学评价城镇化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协调度是城镇化发展决策的关键。研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面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判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的参考值和分类评级标准;基于统一可比的实体城市地域客观划定城乡范围,利用弹性系数探究我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实体城市视角度量协调度,人为影响较小,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此视角下2000-2020年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平均速度的比值普遍大于1;(2)结合历史数据、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导向,确定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度判断的合理参考值为0.80;(3) 2000-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水平较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特大规模城市整体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系统处于基本协调或轻度失调状态;(4)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趋向协调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及大城市协调水平整体上升,东北、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基本协调的城市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和中等城市发生人口收缩,小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0~2018年人口城市化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规模快速提升,城镇化率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当前差距依然较大,突出表现为欧洲与亚洲、非洲国家之间的差异;沿线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快速增加,具有明显的大城市优先发展趋势;到2035年,“一带一路”沿线城镇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还将大幅增加,亚洲与非洲的大城市具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未来可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积极分享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将城镇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与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友好交流,积极深化城镇化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首先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用三个指标来度量:一个是城市集中度,全省城市人口中最大城市所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即省内1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省城市人口的比重,三是最大城市人均GDP。通过引进交叉项、利用两步回归分析(工具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如何城镇化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都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对经济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最大城市经济发展和大城市人口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间接影响表现在城市集中度通过城镇化率影响经济增长。最后提出从城镇化率和如何城镇化两个方面着手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促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对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1998年全国加权平均城镇化率为30.4%,西部10省、市、区加权平均城镇化率仅为22.48%.在城镇化水平滞后的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较低,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除个别省份外,均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使市场的发育、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人口大规模异动和产业过度集群化,形成了大城市"城市病"与中小城镇"空心化"的两极趋势,使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失衡的困境。应以中心大城市的功能疏解为突破口,通过大都市非核心功能和产业的精简和转移,解决"城市病"与"空心化"问题,为我国解决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和突破经济"贫困陷阱"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韩国大城市交通发展情况 韩国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2004年底人口为4802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韩国逐步优化了国家经济结构,由农业国家转变为以轻工业、重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同时,在国际范围实施产品出口和参与世界经济的外向型战略,使韩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全球城市化的调整推进,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大城市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中取得支配性的地位是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镇化道路的总结,需要充分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内在规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始终围绕着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整体表现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停滞发展期——解放发展生产力时代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三大发展阶段。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失衡,人口过度集聚于超大城市,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三大差距制约、城市发展特色缺乏等诸多问题。未来应当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加强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化研究,深化城镇化的成本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城镇化政策体系,提升城市包容性,加快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大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外围的郊区及小城镇重新定址.在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及郊区次级中心组成新型的大城市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整个大城市地区支离破碎.与此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幅员辽阔的大城市地区经济经过分化与整合,城市化向非城市地区扩散与渗透,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影响地区,对城乡地区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视发展小城镇,注重人的城镇化,实现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历经30余年,城镇化经历了早期支持小城镇到重点发展大城市、再到当前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径。以常住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衡量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2年的52%,但从整体来看,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而且,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并带来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管理等种种问题,亟须在新型城镇化视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抓住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加快城镇化进程1.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有13个城市,特大城市1个,没有大城市,有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9个,建制镇697个,其中,县城有68个,人口规模普遍偏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表明,城镇化发展的宏观动力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城镇化水平越低(见表1).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及其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振翔 《现代企业》2005,(11):31-32
企业和产业集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群落形式存在与发展的经济现象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居于前列且发展更具活力的省份和地区其地方产业集群现象也往往最为普遍,典型的如广东省的专业镇,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发展。从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的情况看,追求资源要素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及创新合作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正在成为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首先剖析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挑战.进而全面总结怀来县城镇化现状、问题和环首都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竞争优势,并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创新城镇化系统发展评价模型.针对怀来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要素协调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普遍要求,以实现城镇发展的极化约束力向内生驱动力的转化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都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目前城市化又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大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大型化、集群化已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据统计,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850年仅3座,到1980年就猛增到324座。在我国,大城市的日益增加也已成为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特点。1949年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仅12座,到1994年就已增加至73座,增加了6倍,其…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 《城市问题》2004,(6):43-47
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规划起点高、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余地大、主动接受大城市圈辐射效应、争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