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智慧社区是指利用网络化智能平台,伴随现代化治理手段,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实现智治与人治的深度融合。本文通过讨论智慧社区多元共建背景下各方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分析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这四类主体协同共治社区的困境,并提出优化社区多元共建、协同共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宜昌市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型,该模式具有党委政府高位推动、顶层设计规范、体制机制健全、与农村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等优势,同时存在社区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新乡贤参与治理不足、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缺失、社区公共文化和精神空间建构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宜昌市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势,以及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处理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上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来看,社区参与程度较低。鉴于此,本文提出建立参与机制,提供参与机会,加强信息沟通等对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媚 《山西农经》2023,(3):115-117+19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Y农村社区实地调研,得出当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乏合法性地位保障、资源保障、专业人才支撑和公信力等问题。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主体协同、政策协同、人才协同、价值协同的“四协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保护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政策性生态空间发展现实需要,多元协同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市场、集体和社会组织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体系中分别发挥着核心性、主体性、协同性和制衡性作用,维持着空间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针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各维度治理实效差异大,多元主体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各主体空间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困境,应建立多维度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以科学分工为准则厘清多元治理主体职能定位,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以实现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权责碎片化问题的产生,既与传统官僚制下的纵向等级与横向分工因素有关,亦与新公共管理下的分权、竞争等因素有关。当前村庄治理中的权责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村两委、村自组织和村民之间。运用整体性治理工具整理村庄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权责碎片化问题,优化权责关系是一条有效路径,即通过加快整体性治理理念的传播与内化、创新以协调、整合、信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体性治理机制、加强村庄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监督与控制,以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提高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Z县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的X安置社区为例,发现受到建设周期短、公众参与少、居民构成多样、家庭规模缩小及社区空间重构等的影响,灾害移民社区的治理面临着组织机构不完善、社区纠纷多发、生计转变困难、居民适应缓慢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移民社区的和谐稳定。为此,提出完善社区治理组织、明确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推动移民实现生计转变与发展、加强心理干预、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措施完善灾害移民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PEST分析模型,系统分析国家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层面的新变化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是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法治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保护区战略地位、区地协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治理优化、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治理结构、管理机制、资源权属不捋顺、规划执行不到位、管理较为粗放、专业水平不高等;面临的挑战包括未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可能带来重大改变。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中国自然保护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保护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保护区科学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社区共管和生态经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和数字化保护区升级建设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9.
浅析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对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参与保障机制以及参与评估机制等五大机制的构建,探寻加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以此进一步促进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真正保护。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与快速发展为新疆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新疆使用大数据进行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增强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治安稳定和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以及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现实需求,但也面临着党建引领大数据技术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的力度不强、对应用大数据创新“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关注不足、治理主体间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参与度偏低等问题。研究认为,应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技术支持以及引导多元共治等路径,从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大数据服务平台治理功能,规范主体间治理体系并搭建横向机制等方面推进新疆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对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为应对社区治理的高度复杂性与繁难性,必须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能实现社区治理的效能帕累托最优。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五大主体在社区治理场域的联动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建设不足、主体权责不清、专业人才匮乏等。通过政策支持体系、夯实联动平台、吸纳专业人才等策略,以期推动“五社联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SWOT-AHP分析方法构建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SWOT分析框架,对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与修复战略进行研究。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战略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多级推进的管理机制、社会化的参与机制、良好的科技支撑基础等优势;但也面临生态问题突出、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劣势,以及生态治理难度大、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大、投资不足和支撑保障瓶颈等威胁;可以借助来自较高决策层的政策诱导,以及推动国土绿化、满足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等提供的机会获取进一步的发展。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战略中,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因此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战略选择是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扩大投融资渠道、完善保护与治理机制和完善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志军 《南方农村》2013,29(4):62-67
社会协同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以社会协同为依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背景,创新乡村社会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村级治理中实现社会协同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多元共治、责任分担等理念,选择和抓好权力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制度协同等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主导实现的“村改居”社区,因治理体制急剧转型,必然要面临村委会和居委会双重治理主体长期并存的局面。S社区的治理实践表明,“村改居”社区双轨制治理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程度较高、村委会功能定位不清、社区自治组织虚化等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居委会统筹、村委会协助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嵌入式治理结构。从双轨制向嵌入式转型,能够整合多元主体间的结构性冲突、重塑多元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为“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提供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江苏省生态修复工作居于全国前列,但在制度体系构建、资金保障筹措、技术支撑引领、标准规范制定等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文章通过梳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内涵与基础理论,总结江苏省保护修复现状和典型做法,提出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的思路与举措:以明确指导思想、找准实施方向、创新实践方式等为思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多元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动态检测体系,落实考核评价与督察执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桂玉 《农业经济》2015,(2):55-57
新型农村社区的品质是趋于现代性、保持开放性、容纳多元性、连同外源性、包容差异性。农村新型社区化内含着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工农、城乡、邻里关系,内部治理过程中涉及多元关系的整合,可能遇到体现在资本的转变、惯习的转变、适应性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文化的转变等方面的张力,会带来一定程度社会资本的衰减。农村新型社区化过程中要注重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政府服务职能,完善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善治进程,通过对水环境主要特征以及质量现状的分析,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由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基于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制度信任机制和政策协同机制这4个影响机制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基于该协同治理分析框架,针对目前黄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职权范围、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以及完善影响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协同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理念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龙凤+"就业扶贫项目展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一个创新多元治理实践机制,表明在多元主体协同就业扶贫实践中,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社会功能,保持多元主体参与独立性,可以实现就业扶贫效果更优化。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20.
钱程 《山西农经》2023,(18):40-4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振兴效果。我国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历史背景演变,一方面,治理模式的演变需要与乡村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健全机制创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效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界定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深刻研究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