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2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以施用有机肥和土地流转契约安排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契约安排对农地转入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契约安排中,契约形式和契约期限对转入户的耕地保护行为均有正向促进作用,相比于口头契约,签订书面契约使转入户的有机肥施用概率提升了16%;签订的契约期限每增加1年,转入户施加有机肥的概率提高4.1%;而契约租金则无显著影响。因此,将来要不断从农地流转契约安排入手,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契约选择机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如果一种契约安排的履约率是一定的,履约成本即交易成本将成为农户进行契约选择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对方的信任越高,说明其违约的可能性越小,选择口头契约的可能性越大;(3)声誉是农户选择契约时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良好的声誉让对方能够放心与自己合作。研究结论:(1)交易成本越高,农户越趋于选择书面契约,交易成本越低,农户越趋于选择口头契约;(2)流转对方信任度越高,越趋向于选择口头契约;如果流转农地时对方的信任度越低,则越趋于选择书面契约;(3)自己的声誉越高,对方越趋于选择口头契约;声誉越低,对方越趋于选择书面契约;(4)少数民族更趋于选择口头契约,而汉族更趋于选择书面契约。  相似文献   

3.
基于粤赣841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实证检验农户非农转移对农地流转契约的选择逻辑。结果显示:农户非农转移尤其是异地非农转移使得家庭在流转土地时选择口头契约而非书面契约,是私人关系合意性表达的一种体现。农户非农转移对口头契约的选择主要捕捉于"低租金"选择的"廉价型"流转和农地禀赋效应的降低,表征为流转双方的"人情礼物"的交换。因此,应将口头契约作为"乡土中国"制度遗产,是维系乡村微观秩序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数据,探究不同规模和契约下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减量使用的影响机理,为协调农地流转与化肥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ESRM)。研究结果:(1)全样本农户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农地转入对农户化肥使用强度影响并不显著,种植产业结构变化会引起化肥使用量的巨大变化,机耕道路的完善、农户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化肥减量,有灌溉设施反而会增加化肥使用强度,东中部化肥使用强度也高于西部地区。(2)针对不同规模和契约的分析表明,规模流转有利于发挥地权流动性效应,流转期限延长则可以稳定转入土地的经营权,从而显著降低农户化肥使用强度,同时,规模流转农户化肥使用强度主要受土地质量影响,而小农户化肥使用主要受种植产业结构、机耕道路、灌溉设施、人均收入等因素影响,相较于长期流转,短期流转农户更受限于家庭收入、农业劳动力、年龄等因素而过量使用化肥。(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扩张对经济作物种植化肥减量作用更明显,而长期流转对粮食作物种植化肥减量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的影响因不同规模与契约而异,政府应协调推进农地流转和化肥减量运动,改善地权流动性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保障地权稳定性以优化农地投资决策,还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论证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基于产权理论的视角,构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转入规模—化肥施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政府部门制定化肥减量使用的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以期促进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方法 文章基于2015年对黑龙江、河南、四川及浙江4省1 040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关系和路径,并尝试引入工具变量来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结果 (1)农地经营权稳定性总体上显著减少农户的化肥施用量,从不同维度的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影响来看,农地流转期限越长和在流转时签订合同均有助于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2)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化肥施用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农地经营权在时间持续和权力保障维度的稳定均会通过扩大土地转入规模从而显著减少农户的化肥施用量。结论 长期稳定的农地经营权和权责明确的流转契约是农户减施化肥的重要因素。政府要积极引导土地较长期限流转,保障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及培育农户契约意识;政府要积极推进闲散农地流转并因地制宜给予政策优惠。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上看,农地流转契约包括口头契约和书面契约,规模流转中主要是口头契约。契约的履约机制分为自我履约和第三方参与履约。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农地流转口头契约自我履约机制的分析框架,利用贵州3个县583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口头契约之所能够自我履约,其核心在于信任机制、声誉机制、未来价值机制以及自我惩罚机制的作用。农地流转口头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启示我们,应重视信任在农地流转自我履约机制中的作用,加强声誉资产的培育,重塑农户之间的合作观,引导农户不仅要具有短期的合作观,而且要树立长期的合作观,促进农地流转市场有序运行,充分发挥自我惩罚这种自律机制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的福利保障与经济价值功能,共同表达了土地资产属性在农地流转缔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集中讨论农户转出土地的契约期限选择问题。基于实证分析,本文发观:农户缔约期限的选择,主要与农户的资源禀赋相关,与土地本身有价值的产权维度的关系甚微。文章强调,由于土地对于农民具有显著的人格化财产特征,因此,赋予农户以土地的财产性权利,土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与规范化才有可能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8.
化肥减量施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有研究普遍强调土地转入、规模经营的化肥减量贡献,然而,不同土地转入情景所表达的规模经营内涵和化肥减量潜力差异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转入地块的空间分布特征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探析在分散化和连片化两类土地转入情景下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差异,并利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314户稻农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若土地转入呈分散化特征,经营规模扩张将伴随土地细碎程度的加深,由此经营规模扩张的化肥减量效应会被抵消,土地细碎化甚至会加剧农户的化肥增施行为;若土地转入呈连片化特征,经营规模与地块规模将同步扩张,由此形成的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性将显著促进化肥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引导正确施用化肥、降低化肥施用量。鉴于此,基于2014—2018年水稻主产区12个省70个县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在使用控制方程法、基于异方差的工具变量法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考察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技术培训能带来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即参与水稻种植技术培训能够使得农户化肥施用量有效地降低47.90%~68%。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即购买水稻保险、加入农民合作社等行为会显著强化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然而,土地转入行为则会削弱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这意味着鼓励农户购买水稻保险、加入农民合作社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发挥化肥减量效应。同时,也揭示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在未进行土地流转农户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化肥减量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推广能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为农户提供个性化技术推广服务。然而,关于数字推广对农户化肥减量影响的经验证据仍然很少。本文基于陕西省苹果主产区622户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分析数字推广对农户化肥减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推广对农户化肥施用费用和施用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仍然成立。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推广可以通过促进农户采用能替代化肥的绿色施肥技术降低其化肥施用费用和施用量;数字推广可以通过提高农户对化肥减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认知降低其化肥施用费用和施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低数字素养农户,数字推广对高数字素养农户的化肥减量作用更大;相较于小农户,数字推广对规模户化肥施用费用的负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湖南、广东两省534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对影响非农就业契约的因素实证分析后发现,性别、婚姻、家庭非农就业率对非农就业契约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工作转换次数、工资收入是否稳定、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保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有显著影响,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有积极正向作用;非农就业稳定性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非农就业越稳定,非农就业契约形式越规范、契约期限越长。非农就业经验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都有积极效应,每年职业培训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的选择。由此,应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法制宣传教育,以进一步规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契约,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土地流转费用迅速攀升的背景下,系统研究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方法]使用2012—2016年江苏省物价局调研的微观农户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对土地转入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土地流转价格上涨对土地转入户的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业生产方式会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面对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土地转入户会调节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表现为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而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同时,土地转入户还会调整作物种植品种,表现为减少普通粮食作物种植而增加优质粮食作物种植。此外,土地转入户在农业生产中还会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表现为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而增加机械的使用。[结论]面对土地流转价格上涨,土地转入户会基于利润目标来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策略,因此土地转入户的农业生产收益会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保证,但需要警惕的是土地流转价格上涨会使土地转入户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而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当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生较大逆转时,这会影响我国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契约为样本,对林地产权流转的主要形式、范围、价格以及林地产权流转契约的履约机制和纠纷化解机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清水江林业契约来看,林地产权流转主要是在本地区的流转;林地产权流转形式和内容主要有林地所有权及林木所有权的整体买卖、林地使用权租赁、林地股权及林木股权买卖等,在分成租赁情况下,山主(地主)与林地佃户(栽手)之间的分成比例多为3∶2;林地流转契约的履约机制主要是基于信任的自我履约机制、基于中人的履约机制、基于担保的履约机制和基于政府的履约机制;林地产权流转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说是一种以当事人协商解决和在寨老等参与调解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对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了补充性的研究。研究发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契约不完全、机会主义倾向等前提下,中介组织的介入可以有效监督双方的履约行为,"龙头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这一契约模式可以最终从根本上保证订单的履约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土地禀赋对化肥减量的作用机理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环渤海5省市88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基于农户土地规模、土地细碎化、土地自然属性和土地产权属性4个维度,分析农户土地禀赋与化肥投入的关系及机理。结果 (1)有81.18%的农户存在过量施肥现象,化肥减量空间巨大;(2)土地经营规模与化肥减量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规模是必要的;(3)对于小农户而言,土地细碎化会促进其化肥减量概率的提高;(4)相对转入土地,自有土地经营中化肥减量的概率更高;(5)高文化程度农户与纯农户更加“理性”,善于对不同禀赋土地“各尽其用”,低文化程度农户和兼业户则更倾向“路径依赖”,其施肥行为对土地禀赋异质性的反应不敏感。结论 应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持续推进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者补贴,对不同农户实现分类施策、精准补贴;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为农户化肥减量提供稳定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户融资难的事实表明 ,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融资的交易费用高昂 ,难以满足农户的融资要求。本文运用信息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现有金融机构距离农户较远 ,导致其对农户融资信息成本高昂 ,以及自履约实施机制的缺乏。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 ,必须从农户缺乏抵押和担保这一硬约束出发 ,安排贴近农户的金融机构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并充分利用人际信任和自履约机制 ,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农户间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7.
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但总体看规模依然较小,同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多样,价格确定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式:转入户以约定数量的粮食支付交易价款;转入户直接以现金形式向转出户支付转包费;转入户为转出户代缴各种税费作为土地转包费支付;转出户倒贴现金给转入户等. 农村土地流转还呈现以下特点:流转年限一般较短;流转报酬逐步由无偿转向有偿;流转形式以转包、转让为主;流转范围以村组内流转居多.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规范分析与演绎推导的方法从契约利益主体关系和集中契约内生属性两个层面厘清林地规模化转出的集中契约内生威胁,探究集中契约的稳定治理措施。研究表明:集中契约中的利益主体关系演变会打破铁三角的均衡关系,降低契约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利益主体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变化、心理契约失衡和契约内容不够灵活与完备致使集中契约长期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为此,从契约利益主体间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契约治理两个层面提出增强林地规模流转集中契约的稳定性对策,以巩固和深化林权改革,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地规范、稳定流转对于保障双方权益、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促进农地长期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从转入方角度出发,构建"农地转入规模—中介组织—契约选择偏好"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4省554份农地转入户数据,采用M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转入规模对契约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农地转入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如何通过稳定地权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和提升,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从地块属性和土地流转契约安排等地权稳定视角,利用2015年和2018年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4省两轮粮食规模户生产与测土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混合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是否对耕地质量存在影响。结果 (1)四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但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稳定的地权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较长的农地流转期限有利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3)流转农地缺乏书面合同约束,不约定流转期限和流转期限短现象依然普遍,地权稳定性仍需加强。(4)地权稳定性随着流转农地来源农户数量增加而减弱。结论 基于主粮保供视角,建议持续关注耕地质量变化,促进耕地质量整体得到改善和提升;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引导农地流转期限长期稳定,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预期,更好发挥地权稳定的长效激励作用,为耕保护性型措施的采用提供有利条件,进而达到保护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