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注册制下截至2021年6月30日498家注册生效企业的统计分析发现,拟上市企业员工持股平台内部份额变动情形较为普遍,且存在会计处理标准不统一、矫枉过正"一刀切"等问题,削弱了拟上市企业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质量.针对前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现有的股份支付确认的两种不同观点:"服务论"与"成本论".本文认为股份支付"成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股份支付已成为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激励员工积极性、实现公司长远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两种方式,发行限制性股票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一直是上市公司采用的主要激励手段。文章分别从方案设计、操作模式及财务影响3个方面,分析与比较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不同,以期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国家持续完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制度建设,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ZZS公司)以持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和核心骨干人员跟投的方式探索国企员工持股。本文结合其实践情况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对股份支付会计处理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菁 《财务与会计》2022,(24):52-54
股权激励对于吸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具有重要作用,但实务中由于企业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税务风险。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会差异引发的提前列支成本费用错误、等待期转送股后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偏差、错误适用递延纳税政策、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股方式下的税务处理瑕疵四种税务风险,提出了企业在等待期内按会计准则确认的成本费用不得在当期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通过持股平台实施的股权激励不能享受递延纳税优惠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伴随着创业板的快速发展,高管辞职套现成为资本市场上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回天新材起诉创始高管离职的股权协议纠纷案为例,对案件体现出的股权激励问题进行剖析,并从IPO持股安排和高管IPO后辞职的处理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上市公司保持高管团队的稳定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2—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发展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均能显著增强上述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盈利水平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且当企业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及为非国有企业时,上述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表明,特别是处于成长期与衰退期、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并辅之以高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现和谐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股份期权制度作为一种员工激励制度,在我国一些企业已开始实行,但在实践中发生了一些争议。本文以一则实际发生的案件为例,对股份期权的法律性质、其争议的属性、离职员工的期权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朱国成 《人力资源》2013,(11):46-48
股权激励的"历史遗留问题"十年前,某中型企业通过全员持股的方式,完成了从政府部门下属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的改造和转变.十年间,企业在起起落落中成长,目前基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围绕股权激励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初企业改制时,由于经营状况很差,员工能力和水平有限,在政府"甩包袱式"的改制思路下,企业采取了全员持股的方式.企业成立十年间大量人员退休,截止到2013年,退休人员所持股份接近总股份的50%;在这个阶段,一批骨干也成长起来,但由于当初股份制改造时,这些骨干还只是企业的一般人员,职位较低,所持股份极少;而近年来新进员工则根本没有股份.  相似文献   

9.
IPO企业股份支付问题一直是发行审核部门的关注重点之一.相较于主板市场,科创板上市制度对于IPO企业的业绩标准更加包容、灵活,IPO企业在股份支付上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本文以晶晨股份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科创板信息披露的核心特点,对科创板上市过程中的股份支付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目前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在特定形式股份支付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信息披露等方面仍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为有意愿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在处理股份支付问题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1.问:A公司拟IPO,控股股东为B公司。2012年各方设立持股平台C公司(10名核心员工持40%股权,B公司持60%股权),以净资产4元/股的价格对A公司进行增资(比例为10%)。2014年3月,A公司引进第三方投资者,以19元/股的价格进行增资(假设是公允价格,比例为2%)。2014年10月,控股股东B公司将所持有C公司的60%股权按照净资产转让给10名核心员工。请问:在A公司层面,2014年10月的股权转让是否构成股权支付?如构成,应如何确定该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采取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企业股权激励业务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分别不同的股票来源方式举例说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都采用股权激励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的股份支付。本文分析股份支付的处理方法,同时指出我国股份支付制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准则。  相似文献   

13.
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及披露的准确及规范性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及首发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本文选取31家科创板已过会企业以及8家A股其他板块上市或申报企业的共计39个企业的股权激励案例进行分析,在梳理A股资本市场股权激励概况基础上,结合目前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中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处理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属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文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企业股权激励业务会计处理的规范,分析了股票增值权费用的计量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一年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相继出台,这些规定分别从公司治理结构、股票来源、股份支付中的资金来源、会计处理等方面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做出规范。在相关法规、规范基本到位的情况下,企业自治规则的完菩决定了股权激励机制的运作效果,而业绩指标的选取又是自治规则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笔者着眼于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协调,对高管人员股份支付机制中业绩评价核心指标的构建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集团型企业内部的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多个法律及会计主体.在法律主体上主要分为结算方及接受服务方.会计主体除法律主体的个别报表外,还有合并报表主体.股权激励的性质主要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本文以集团内部股权激励案例为背景,探讨不同会计主体在结算方或接受服务方的不同身份下如何判断是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精神确定具体会计处理,从而为集团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视。股权激励成为上市公司留住人才、长期激励管理层的首选。该文章首先对股份支付相关概念与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引入以权益结算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选择比较;紧接着分析二者的选择对激励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引进实际案例对上述内容进行验证,旨在总结以往企业施行股权激励计划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朱会芳 《财会通讯》2021,(19):84-87
作为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激励手段,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一种新型股权模式与员工所有权实现形式,其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非公开发行、二级市场购买以及大股东转增等多种形式.不同模式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存在异质性,该如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遵循不同准则得出的处理结果是否产生差异化的财务效应.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异质性员工持股计划的会计处理研究,并重点结合实际案例予以剖析,以期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所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税收法规对同花顺员工持股平台在没有减持情况下被追缴巨额税款的事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中不同员工持股方式在收到上市公司分红和减持股票时的纳税成本进行分析,并对持股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即除考虑纳税成本外,还应考虑控制权、持股员工人数、基于公司治理方便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俊强 《人力资源》2009,(12):38-41
不上市的华为,凭借员工持股所进发出的韧劲和激情,演绎了令人称道的"土狼传奇".而离职的创业元老因股权分配问题而状告"老东家",则引发了"土狼"的疑惑和骚动,华为又一度陷入"股权风波".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此,股权激励,尤其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是非功过成为舆论争执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