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种促进型立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深入领会其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立法特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结合学习宣传《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2.
马伟良  王承武 《山西农经》2024,(4):27-29+33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之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彻底结束,霍城县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较伊犁州其他县市,霍城县在自然资源禀赋多样性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度上都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近年来,霍城县乡村旅游业出现了较多问题。根据实地调查,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分析限制霍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叶颖 《山西农经》2023,(16):106-108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大有作为。文章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等瓶颈问题,建议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着手,打造丽水市高质量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4.
张艳 《山西农经》2023,(1):171-17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发掘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但是,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也存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和政府监管薄弱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区域间联动和转变旅游资源营销思维等具体措施,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令人关注。建设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农业、农村。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探究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启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已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土风情、便利的道路交通、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等发展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然面临着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对外宣传营销不足的挑战,只有构建管理体系、创新产品和项目、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才能在新阶段推进和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杜丽丽 《山西农经》2023,(12):72-74
县城作为连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不但承担了城市发展产业经济的重任,更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为此,文章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为研究主体,从均衡性发展、关注特殊地区和群体、发展与安全的关系3个维度对靖远县的县域经济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靖远县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视。文章旨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情况,并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路径提出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云婷 《山西农经》2022,(11):144-146
农业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发展驱动力等各方面呈现出“新常态”,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推进农业实现现代化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文章从国家、市场和农户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合我国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以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新时代城乡变化特征得出的结论,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引领。我国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志雄 《南方农村》2013,29(4):16-1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分析不同阶段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社会经济条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农村水利投资的影响,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于指导我们今后农村水利投资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葛德义 《水利经济》2001,19(4):55-59
如何解开人们对农村税费改革波及农村水利发展认识上的疑结,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以创新和改革发展的思路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善于农村税费改革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也是我们从事水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张广荣 《水利经济》2001,19(1):43-43
上海郊区是上海特大型城市的郊区 ,郊区水利不仅要为郊区农业生产服务 ,更要为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生态环境和郊区城市化服务 ,上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已经对郊区水利提出了如下的需要 :一是城市人口对农产品更高质量的需求 ;二是农业生产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三是郊区城市化的需要 ;四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 ;五是郊区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 ;六是上海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七是加入 WTO后 ,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上述这些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产物 ,反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新形势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5.
重复博弈理论认为,如果存在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人们最终会形成自发的合作秩序。然而中国农田水利运行的实践表明,即使农户之间存在长期的用水博弈,自发的合作也不一定能达成。原因在于:由整合能力、参与能力与执行能力构成的农村社区能力的弱化,使得水利博弈合作因为上下游不对称而产生的参与成本、因为用水协商而产生的整合成本以及因为惩罚搭便车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而导致社区能力弱化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社会的原子化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虚化。通过对农村社区能力的重建,农田水利的合作有可能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定西、白银、庆阳等12市州36县区89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选取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排序Logit选择模型,对影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参与行为受自身多种因素影响,农户年龄、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效率影响不显著,农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规模对管护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养殖规模对管护效率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农户综合素质,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适应新形势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  丁民 《水利经济》2001,19(4):62-64
简介了世贸协定中有关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箱政策”,阐述了我国当前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今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资以及科学制定农业用水水价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模式,接着从国家税收来源变化、农民收入来源变化等五个方面评析了历史上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模式,最后,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提出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水利经济》2003,21(6):25-28
以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指导,进一步论证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提出切实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项管理工作,以全面推进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东西部水利合作的宏观模式——国家水利合作体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政府在东西部水利合作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东西部水利合作的宏观模式——国家水利合作体系模式,并提出关于国家水利合作体系的几点建议:即制定东西部水利合作的总体战略;制定激励政策,促进东西部水利合作;改善西部合作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合作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人才支撑;为东西部水利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