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是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农政策的创新延伸,也是完善城乡金融体系的必然过程。2015年始,全国开始建立统一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聚焦"姓农、为农、惠农"定位和服务宗旨,切实推动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服务。经过近3年发展,农担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也凸显了包括市场、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困境。本文以四川省为样本,综合对比全国情况,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推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推进,带来农户资金需求的大幅增加,但农村金融的供需失衡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改变传统财政补助支农方式效力减弱的局面,中央财政创新财政资金支农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兼顾"政策性"与"专业性"、具备"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双重属性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适度规模经营融资难题。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看人"、"看事"的风险识别、评价管理手段,破解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失效难题;通过担保、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工具的融合运用,打造农村金融风险传导、分散、化解的完整链条和有效路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从顶层设计着眼,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力争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财政支持农业农村领域,甚至其他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是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能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农业大省,但受农业生产资料价值低、可变现能力差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在传统抵押担保融资模式中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存在不足,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创业和扩大再生产的进程。近年来,吉林省采取以财政直补资金担保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吉林省这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启发,在哈尔滨阿城区委、区政府和人民银行阿城支行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资金支农投入工作,但鉴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妥善化解,加之现行信贷业、保险业、担保业分离式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致使农村信贷机构长期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虽然通过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涉农信贷业务的补贴、补偿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信贷机构的支农积极性,然而,近十年来,农村信贷机构支农意愿和能力均未能获得实质性增强,农村金融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缺损,突出表现在农村信贷业、农业保险业、农村信用担保业至今仍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信贷业单兵突进式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障碍.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中国特色农村信贷、保险、担保三元融合发展问题展开深度研究,创新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和农村信用担保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试图构建三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今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121号),并联合召开了全国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针对各地咨询反映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贷担保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支农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新形势下,深入研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探索财政扶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思路,有利于实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我省"三农"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贷担保(以下简称“农担”)是财政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财政支农的创新机制。2022年2月1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集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措施之一是提高农担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优先支持县域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担作用。中央对农担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普遍面临着“去担保化”的挑战,即银行可以直接向客户发放贷款,无需农担机构担保。农担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如何更好地利用财政机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担的发展趋势与经营困境,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桐乡市农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浙江省第一家面向"三农"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由财政全额注资设立。多年来,桐乡市立足农信担保公司,在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工作、支持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为财政撬动金融支农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农信担保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在于担保难.如何在拓展农业信贷担保,打通农业信贷担保的“瓶颈”,是解决当前农村融资担保问题的重要前提,为此,提出建立新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构想:以县、市、省和国家四级机构组成,担保以县、市为基础,再担保以省为基础,建立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充分发挥担保效能,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农业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农村信贷投入、提振农业生产与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由于农村信贷相对的高风险,健全的风险分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借监国内外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实行农村信贷保险、建立联户担保、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是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6-19日,我们对四川省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了解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情况,并就财政如何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召开了相关座谈会.总的感觉,近年来,四川省财政部门在认真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积极运用贴息手段支持龙头企业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特别是在支持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进一步运用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对推动"三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四川农担的创新实践的系统分析,重点聚焦体系发展的现实问题和路径思考,以期为省级农担公司可续发展及推动国家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2015年7月发布《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已经初具规模,农业担保业务规模稳步扩大。但也面临着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联结不足、产业依托不足、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等瓶颈,农业政策性担保须加强产业的依托和研究。本文结合农业政策性担保的政策、产业等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贷担保机制是克服信贷约束、扩大信贷规模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信贷需求旺盛,信贷配给问题突出,信贷担保成为联结借贷双方的不可或缺的资源。2008年10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创新,促进"三农"更快发展。在政策指引下,各地相继推出林地和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协会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股权、订单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补偿却严重不足.农村金融为"三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财政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支持也应理所当然.国家财政应在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后,采取减税、财政信贷贴息、政府信用担保和农业再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补偿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完善的担保体系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农村的信贷担保问题,各地积极推动农村担保方式创新试点,本课题在总结农村担保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从公共物品这一新视角,对信贷担保进行分析,提出信贷担保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谢晓娜 《时代金融》2012,(11):85-86
近年来,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本省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创新贷款模式和担保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对拓展农村信贷渠道,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创新工作中面临的"五缺"困境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谢晓娜 《云南金融》2012,(4Z):85-86
近年来,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本省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创新贷款模式和担保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对拓展农村信贷渠道,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创新工作中面临的"五缺"困境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河北省财政、金融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持"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没有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财政、金融协调联动,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财政金融资源结合,实现良性互动,提高支农效率;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充分利用贴息、税收等手段和投资参股方式,支持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20.
<正>贷款难、贷款贵仍然是"三农"在当前融资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金融机构在农村网点少、服务能力弱是当前"三农"在享受基础金融服务方面面临的主要现状。过去,在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给农民脱贫致富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财政贴息、组建担保机构等方式推动大量政策性惠农贷款发放,银行通过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联合担保贷款等产品发放了大量涉农贷款。2016年陇南市新增涉农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