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投资与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投资形成生产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形成收入;消费则形成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二者之间能否保持动态协调,对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非常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既有消费过旺,导致投资、消费双加快,GDP超额分配,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现有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这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增长质量不高的效应已经显现。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消费力,要像重视生产力那样重视消费力。  相似文献   

3.
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消费提速。而投资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度调整,从而大大改善了以往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略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8月份,我国工业产出增长速度快速回落,虽然与保奥运安全有关,但却与金融运行状况走低相一致。不过,需求增长速度没有回落,投资需求的增速略有上升,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速度也是加快的,与产出增速回落显得不太协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第四个月快速回落,生产价格涨幅的升势减弱。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内外部经济不协调、储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技术进步推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既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我国的国情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处于非均衡状态。大量制度安排,如政绩考核、城乡制度差异、财政支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外贸体制等存在逆向效应,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矫正现有的逆向制度安排,保持适当的投资和出口规模,同时努力扩大消费,使消费、出口、投资协调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消费率与钱纳裹“标准结构”的偏差长期接近20个百分点,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特别是在当前投资过热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更加严重。这种发展态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固守传统发展观,使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技体制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内需、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从根本上来说,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长,投资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增长。如在消费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还会增加无效供给,使消费不足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而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地由投资主导,消费和投资失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2.
邓创  吴超 《南方经济》2020,39(7):1-17
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条件的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依次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理论解析和动态计量检验。研究发现:(1)贸易条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弹性的高低,当贸易弹性较高时,贸易条件恶化尽管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对消费和投资将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2)货币政策目标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动态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条件恶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3)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在短期内和中长期内存在明显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相比于两次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新常态下贸易条件恶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相对较小,并且对消费和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只有本国居民消费不断得到相应增长,居民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能为一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近1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所占的经济比重太小。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居民部门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偏高。需要针对上述三个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扩大的系统思路和相应的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吴信平 《特区经济》2011,(3):195-196
通过河南省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动力结构特征、投资与消费需求拉动河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将经济增长过程中这两大动力因素所发挥作用情况相对比,分析了河南省在投资需求动力要素方面存在着投资过热及其结构失衡,效益和驱动效应减弱等问题,在消费需求动力要素方面存在着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消费率呈持续下跌态势等问题,结合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河南省的实际,提出调整投资动力,改进和完善投资结构,培育和调整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收敛于一个均衡增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周泽炯 《特区经济》2007,(7):240-241
论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研究这些动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变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20年,中国迎难而上,果断抗疫,精准复产复工,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出口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实现正增长,消费由于疫情导致的就业尤其是服务业就业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出现了明显放缓。展望中长期发展,应积极培育需求,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具体而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推动经济地理再布局,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在产业有序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保经济安全底线,重点关注产业链、能源和金融三个领域的安全问题;优化互联网平台监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成为研究热点。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首先从省际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证实了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分别对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且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住房资产的抑制作用。其次,文章探讨了两种资产对不同种类消费品的影响,金融资产增加主要促进教育娱乐医疗等改善性消费,住房资产增加则主要抑制基本品消费。最后,文章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住房资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在东部地区影响小于西部地区,且受区域教育、人口和收入结构影响。综上来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控制房价过度上涨,改善资本市场在资产分配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能够有效改善家庭资产结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及潜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看好,但在短期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必须把握这种波动性从而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按照实际产出的构成成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净出口),使用方差分解法。从全期样本和滚动样本两方面探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的成因,并针对可能扩大经济周期波动的潜在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而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监管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海外投资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制定中国海外投资监管法以强化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欧盟是我国第四大境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但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金额仅略超过全国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尚有很大增长潜力。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演变,更为我国扩大对欧盟投资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