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茶叶是炎黄大帝的发现与创造,在我国是老少皆宜,均爱饮品。那么常会有人问,是谁把和平饮料的茶叶最早传入西藏的?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让时光倒流到唐朝太宗贞观十二年(638)之际。事情的起因为青藏高原新崛起的吐蕃王朝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而引起磨擦不愉。此时  相似文献   

2.
正马光所著《温公诗话》中说:唐之中时,文章特盛其姓名堙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畅诸二诗,二人皆当时所不数,而后人擅持诗名者,岂能及之哉",予观《少陵集》(杜甫诗集)所载韦超、郭受诗,少陵酬答,至有"新诗锦不如"、"自得随珠觉夜明"之语,则二人诗名可知矣,然非编之杜集,几乎无传焉。独有偶,唐王朝和吐蕃交战时,唐朝一个随军诗人称佚名氏,祸出不测,被吐蕃俘获,长期生活在吐蕃军中,熟悉吐蕃语言和文字,经纶满腹,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远嫁尺带丹珠两次和亲的历史意义:和亲,作为一项民族怀柔政策,对唐与吐蕃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军事上,求得了边境一定的和平时期,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第二,在政治上,调整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唐王朝、吐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  相似文献   

4.
藏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自己自始至终的称谓"蕃",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成不变的.但汉文史书里,对于藏族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称谓.西汉至隋朝时期称其国为"附国",称民族为"西羌(戎)";唐朝到宋朝称其国为"吐蕃",而称其民为"蕃人";元朝称其地为"吐蕃",而称其民为"唐古特"或"吐伯特";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称其民为"番"或"西番";清朝中期以来又改称为"藏",这个称呼始现于近世的康熙帝制《平定西藏碑文》,是由当时的乌斯藏(藏族传统的行政划区,指拉萨一带)的"藏"而得名,其意为江河之"江".之因为如此,很多人在研究古代藏族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名称与当今藏族之间人为划定界线,混肴是非,摸棱两可,自然影响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烟花三月下扬州……"1300年前,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悠然吟诵着这千古绝句,送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南下。1300年后,同样是烟花三月,我们从成都北上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穿越时空,去寻访李白的另一位好友——杜甫。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赴梓州避难,寓居此地一年多,留下了近200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诗作,包括其欣闻安史之乱终告结束而作的"生平第一首"抒发喜悦心情的"快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千年之后的清朝乾隆年间,为纪念诗圣杜甫,后人在梓州草堂遗址创建杜甫祠,祀  相似文献   

6.
徐春 《西部论丛》2007,(1):83-91
唐卡——是藏语,它最初描述的是一种藏民族的宇宙观。“唐”表示从一个点向无尽的空间放大和扩展,并一直运动不息;“卡”表示对这个空间一直在进行填充,使之充满吉祥和美好。唐卡的象征意义有两个:一是指平坦如砥的供案;二是指吐蕃王朝时期的颁诏。现在,唐卡专指藏秘卷轴画。  相似文献   

7.
左启  李贤  郑怡 《中国西部》2015,(9):20-25
<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其有明确记载可考的历史,在2200年以上,加上商周时期创建的"郪王城",其历史远远超过3000年。唐朝梓州时期的东川道和宋朝潼川府时期的梓州路、潼川府路(治所在今天的三台县),是省级行政机构。在四川,一度有"北有梓州,南有成都"之谓,梓州(今三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曾与成都不相伯仲,在全国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张露元 《黑河学刊》2013,(8):64-65,84
公元八世纪时,从汉地传入吐蕃的禅宗顿悟派也即是顿门巴,与印度传去的渐门巴在经过三年的辩论挣扎却悄然消失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这其中到底是何缘由让盛行于唐帝国的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顿悟派不能够在吐蕃有一席立足之地?本文分别从顿门巴的源头、吐蕃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各派佛教思想相对比来详细分析顿门巴在吐蕃消失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其英 《发展》2010,(7):34-36
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他是一位诗名早著而又长寿的诗人,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唐德宗贞元(785~805年)时期众多的诗人中,他对中晚唐的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大历诗歌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族称及语言文字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自称“博”或“博巴”,即为“吐蕃”的“蕃”音的汉字异写。在这个统一的族称之下,藏族又根据不同居住地区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大体上唐宋间称为“吐蕃”;元代先称“吐蕃”,后称“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即指今西藏地区)、“朵甘”(朵即多,指今青海、甘南藏区;甘或叫甘思,指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地区),明代称“乌斯金”、“西番”  相似文献   

11.
唐朝时期逐渐形成的整套比较完备的文官管理制度,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促进了唐王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朝的文官考试制度、考核制度、铨叙制度三个方面,对促进唐王朝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在中国财政史上,与"量入为出"相对应的理财思想是"量出为入",也叫以支定收,是指在合理确定财政支出范围及规模的条件下,根据支出确定收入。早在西汉时期,理财家桑弘羊实行盐铁酒专卖时就有"量出为入"的意识,但没有明确地提出"量出为入"的概念。直到唐朝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在进行"两税法"改革时,才正式提出了"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的理财思想。杨炎(公元727年—781年)是一个有才气的官员,唐代宗大历  相似文献   

13.
伊犁是祖国西陲边塞,位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它西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我国古代乌孙国遗址.早在公元前110-105年汉武帝时期,就在这里开始屯田了,以后到唐、清时期这里均为中央政府屯田戍边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伊犁是祖国西陲边塞,位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它西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我国古代乌孙国遗址.早在公元前110-105年汉武帝时期,就在这里开始屯田了,以后到唐、清时期这里均为中央政府屯田戍边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余冬林 《老区建设》2014,(24):17-18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从初唐、盛唐至中唐,一批批文人士子纷纷奔赴边塞投身军旅。骆宾王前驱先路,陈子昂接踵其后,揭开唐代边塞之旅的序幕。盛唐时期,边塞之旅进入高潮。如王维、高适、岑参等曾两度出塞。及至中唐时期,盛唐时的幽州河朔塞外地区,已成为藩镇割据之地。兵燹不断,生活艰苦,文人士子立功边塞的英雄气概已消失殆尽,边塞之旅也随之衰歇,李益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王韶,北宋神宗时人。字子纯,江州德安人。考取进士后曾任建昌军司理参军。后因试制科不中,客游西北,采访边事。经过他一番亲身调查,熟知了西北兵事防务的形势,于宋神宗熙宁元年上奏《平戎策》三篇,指出:宋朝要制服西夏,必须首先要收复河湟;而要收复河湟,必先以恩信招纳沿边各少数民族。如果能招抚沿边各族,则等于是断西夏的右臂。王韶所指的河湟,即洮、河、兰、鄯这一片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临夏、甘南二州,及兰州、西宁地区。这一带自唐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占据。唐末吐蕃分崩离析,部落之间“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自伏羌寨(今甘谷县)以西至兰州,都有分布,他们正是王韶听说的招抚对象。王韶的建议是合乎当时的客观情势的,所以,《平戎策》一上,马上就得到神宗的重视。当即神宗就向王韶召问治边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深圳面临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后城市化时期"、"后30年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些肤浅思考。笔者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注重抓好产业调整和民生投入工作;在"后城市化时期"提出要强化宝安、龙岗两区(含现有的几个管理区,下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提高社区股份公司发展水平的建设;在"后30年时期"要加强深港合作,拓展飞地经济,培育世界品牌公司以及努力打造刚性的法制城市和柔性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省漳浦县历史悠久,东晋时期曾设置绥安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设漳州,置辖漳浦、怀恩二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怀恩县并入漳浦县,即今福建省漳浦县。自唐  相似文献   

19.
日月山的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人"。日月山成为古代先民观象地方,观测日出日入,以及日月星辰之行次。有史以来,汉代将军赵充国率兵修路到鲜海(今青海湖),在日月山下至今还留存当年驻军的"营盘台",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518年)由僧人宋云等求经改道日月山,发现山色皆赤,寸草不生,号曰"赤岭",从此史书上有"赤岭"之名称。初唐时期,日月山仍称"赤岭",是"唐蕃古道"和"丝路辅道"的必经之地。是唐和吐蕃一度力争或划界之处,也是“交马”和市易之所。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垫江的城墙、丰都的街、分州的衙门、朝迁的官"。那么,为什么要把"垫江的城墙"放在第一句呢?垫江鹤游坪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呢?重庆沿江而下的涪陵,古时涪州,管辖垫江城。那时的垫江城里,帮派数支、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