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以下八大难点:(1)农民缺乏完全的经营自主权。有相当部分的农民不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政府部门仍然依靠行政指令组织农业生产,逐级下达种植计划,并用指令性计划购销产品。(2)农产品价格不能随行就市。不能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严重违背了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农村市场发育缓慢。目  相似文献   

2.
一、减少行政干预。各级政府行政干部今后不要再用长官意志指挥农业生产和流通,要引导农民自己根据市场导向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闯荡。譬如对农业生产的种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国内外市场调查、需求情况,确定一个指导性计划数字,告诉农民应该种什么、种多少合适,引导农民实行科学种植,合理种植。二、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最怕的是商品生产时没人管,一旦上市各部门便纷纷收费、征税、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各有关部门要取消束缚农民闯市场“苛捐杂费”.对某些必须的农产品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服务.采取必要的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没有市场盼市场,有了市场怕市场,存在着“五怕五盼”: 一怕承担风险,盼望计划种植。很多农民对如何进入市场不知所措,种这怕滞销,养那怕亏本,情愿由国家下达种植计划,到时卖给国家省心省力。 二怕盲人瞎马,盼望市场信息。面对市场,许多农民不知种什么好,养什么赚钱。因此他们  相似文献   

4.
我国进行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时间不长,农村起步更晚,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可小觑。市场取向,犹如冰雪封不住的春天,显示出旺盛生命力。   市场经济初来乍到,农村有些不以为然,不少农民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集市经济”。因此,“政府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我种什么就卖什么”的传统指令性计划观念,仍盘旋在农民头脑中,支配着种养行动。可是,生产什么、积压什么的恶性循环使农民陷入迷惘、困惑中。之后,在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先知先觉的农民推出了打破常规的“什么赚钱种什么”的指导原则,照此调整获益匪浅。可事过不久,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央(1985)1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最近我们对农村改革统派购情况及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这里仅谈点粗浅看法。一、改革的必要性统派购制度是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地统一收购和向生产者分派、一定交售任务的政策。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不得不对农副产品采取统派购制度。它在历史上曾起到积极作用。一是保障了城乡人民生活;二是为国家建设积累了资金。不过,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统派购是征实物,均负担,迫使农民为完成任务“小而全”、“大而全”地种植各种作物。二是不利于农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帮助农民闯市场,本人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关键需坚持“五要五不要”。 一要坚持指导性计划,不要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农副  相似文献   

7.
一、农民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定势,“没有市场盼市场,市场来了怕市场”,需要县级领导进行思想疏导,帮助转换观念。 以前,国家让种什么,农民就得种什么,国家定购多少,农民就得交售多少,对此农民有怨气。现在,取消计划,将农产品推向市场,这对于已跨入市场经济“大门”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从事简单生产,习惯于生产什么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建上海失业预警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几乎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时进行。八十年代,上海市对传统的“统包统配”指令性计划的劳动用工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开始探索推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企业的用工制度,在就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初步培育了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九十年代,上海市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将企业内富余人员逐步引导到市场进行就业,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目前,上海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政府诱导型”,即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政策,诱导劳动力转向市场就业。但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种“政府诱导型”劳动力市场已经落后于…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不善于调整家庭产业结构,老是围着“土”字忙活。有些地方的农民对土地一直 情有独钟,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他们除了围着自己几亩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根 本不知也不愿合理调整家庭经济结构,老是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吊死在“一棵”树上。误区二:不主动运用市场法则,对政府依赖性太强。农村部分地方的农民市场观念差,不 能根据市场的要求配置自己的资源,更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经营什么,一切都依 赖于政府,其结果只能是政府的指令性生产与自己的资源优势相脱离,贻误农业生产,给农 民带来歉收的恶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时间不长 ,农村起步更晚 ,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可小觑。市场取向 ,犹如冰雪封不住的春天 ,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市场经济初来乍到 ,农村有些不以为然 ,不少农民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集市经济”。因此 ,“政府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我种什么就卖什么”的传统指令性计划观念 ,仍盘旋在农民头脑中 ,支配着种养行为。可是 ,生产什么、积压什么的恶性循环使农民陷入迷惘、困惑中。之后 ,在结构调整的实践中 ,先知先觉的农民推出了打破常规的“什么赚钱种什么”指导原则 ,照此调整获益匪浅。可事过不久 ,问题又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一改革给商业部门带  相似文献   

12.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村物价工作.切实解决妨碍农业发展的价格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国家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继续推进农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创造条件把适宜放开的农产品价格放开,继续调整农产品价格结构,特别要继续解决国家定购粮价偏低的问题,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二、针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问题,国家将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克服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三、抓住农民反映强烈的乱涨价、乱收费的热点问题,规范农…  相似文献   

13.
有些省规定了定购粮调拨办法河南和山东规定1995年定购任务和调拨计划同时下达,基层粮管所不许即购即销,必须严格执行省下达的指令性调拨计划。湖北对省内定购粮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定购粮调拨作价由粮食定购款和固定调拨经营费用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农民参与市场,应采取什么策略,政府应发挥什么作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策略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结构,而且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策略,要求农民去研究农产品以种植什么品种、何种规格、什么形式,哪种价位进入市场,保证生产的农产品既能卖得出,又能卖出好价钱。根据分析和市场变化,在连结农户时,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上要重视实施好“十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粮食工作会议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将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的市场化改革。从今年起,广东取消粮食生产指令性计划,取消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农业税由原来的实物税改按每50公斤稻谷45元折算为货币税。今后,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购销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在特殊情况下,粮价过低时,由政府制订收购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价过高时,政府抛售储备粮或制定最高限价。在粮食流通方面,将严格执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不论何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经有关部门审查、核准登记后,均可进入市场,从事粮食收购、加工…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农产品加工程度,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政府应当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邛崃县回龙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在该镇凤龙村和五里村试点探索建立了适应农业“两高一优”发展的联产联效的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这个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就是通过采取“四改四促进”的措施,适应市场经济和“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要求。 1.改计划管理为市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与粮食计划购销体制改革,放开粮食价格同步,镇政府根据本乡的土地资源状况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下达参考性的粮油及其他作物的种植计划,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种植的作物和面积,促使自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落实种植项目和面积计划。  相似文献   

18.
为“农民商校”叫好报载,河南省扶沟县大李庄乡以乡成人科技学校为依托,开办“农民商校”,聘请工商、农技、科研、司法等单位人员讲授市场营销、农产品管理、货物购销及法律等市场经济知识,农民们称政府为他们送来了“及时雨”。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农民种什么,种多...  相似文献   

19.
农业标准化的核心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有标可依、规范发展的问题,并最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统称“三品”)标准作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强制标准与优质农产品标准,已经成为衡量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标尺和规范,通过“三品”认证与生产,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在企业、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及政府组织下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中来,改变我国现有传统耕作模式,进而保障公众消费安全与身体健康,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社会增福。这便是农业标准化的宗旨。 近年来,辽宁省以绿色食品开发为先导,通过开展县域环评、标准制定、技术推广、质量监管等工作,初步构建了一套快速发展“三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新模式,值得各地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引导农民进市场尚需解决八件事(一)减少行政干预。各级政府行政干部今后不要再用长官意志去指挥农业生产和流通,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农民进入市场从事公平交易。譬如对农业生产的种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国内外市场调查、需求情况,确定一个指导性计划数字,告诉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