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各地开发区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已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成为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工业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多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对整体经济进一步冲击和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开发区工作面临着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2.
《开放潮》2004,(11):8-13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福建的乡镇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下,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了一批企业的自发性群落,加上大量外资企业在开发区或工业区落户,在沿海发达和资源有优势的地区逐步形成批产业群,产生了较大的集聚效应,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确立“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集群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孝兵  徐洁香 《山东经济》2004,20(6):113-117
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中小企业集群化能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增长极效应、网络化效应和创新效应,从而在降低生产成本、市场营销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有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速增长时期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的国际比较(下)●王一鸣(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824)四、老工业区的改造调整是高速增长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升级,一些传统产业比较集中的老工业区就会出现经济...  相似文献   

5.
梁嘉骅  王纬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42-46
产业联盟作为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与创新的结果和新的趋势,将产权独立、跨越不同地区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和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持续创新的竞合组织,不但实现了一些特定集群效应,而且在更高层次上使空间要素和资源的配置由混沌到秩序、由分散到聚集。产业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特别适合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组织形态,并且通过山西磁性材料产业联盟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有关产业联盟的特征及其运作规律,认为产业联盟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经济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其他产业经济组织共同推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多重原因 蓄势待发 经济园区的溢出效应,是由已经渡过了初创开发阶段,进入高速发展的经济园区产生的,总的说来,溢出效应的产生不仅需要产业的联动,还包括市场的培养、发展经验的推广,只有这些方面都取得成功,园区才有可能发挥溢出效应的作用,拉动周边经济加快发展,形成既有相互配合、又有自主发展特点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要做到这个程度,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园区齐备要素协同、产业集聚、品牌彰显这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激励效应与晕轮效应,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县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会有效地组合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引导和培育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将是“十一五”期间推动四川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2007年以来,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将工作战略重心向甘泉堡工业区转移,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该园区开发建设,使项目引进规模效应逐步扩大,全区产业档次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以来,随着入驻企业数量从当年的几百家迅猛增加到3000多家,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原土地规划面积已基本用完,更多大项目的引进受土地空间的限制无法落地。经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批准,在原米泉市和阜康市交界的甘泉堡设立工业区,其中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甘泉堡工业园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兴办经济特区、进而创办开发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的.经过30年的成功实践,各地开发区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已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成为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工业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多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对整体经济进一步冲击和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开发区工作面临着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10.
榆神工业区是陕西省政府为加快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原神府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板块,创新体制,重点推进的新型工业区,也是陕西省目前规划面积最大、投资最为活跃、能源产业特色明显的开发新区。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内的产业集聚会为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比较优势。基于已有的产业集群研究和可获得的数据,以皖北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各产业区位商和区域的集群经济效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皖北产业集群在专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成长潜力。发现皖北在牧业和渔业、采矿和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具有比较优势,皖北6市中亳州市、宿州市和阜阳市的集群经济效应较为显著,提出将强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创新对新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消费网络的视角,运用结构化模型对产业融合过程中数字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第一,在生产—消费网络下,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产业的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第二,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构成典型的“中心—外围”网络模式,中心挤出效应和边缘支撑效应并存;第三,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等网络的完备性而最终影响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路径。本文研究得出的生产—消费网络的“中心—外围”模式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明确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竞合关系,从而为二者在新时期的深度融合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国产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它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全面拉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低谷效应”,对我国的产业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国外多方理论与实践检验,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老工业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行路径。在中国,北京"798"率先破局,成为中国老工业区改造的翘楚与产业标杆。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完成全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四川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动作频传,引领"产城之变",掀起西部老工业区改造的热潮。"西部798"之争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效应评估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了长三角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省份、不同产业的这种负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劳动力越丰富的地区和产业,抑制效应越明显;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抑制效应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效应和就业削减效应两大路径实现的;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作用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而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生态化、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四象限模型,构建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指标,利用估算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在大力发展烟草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低经济效应和低生态效应的产业向高经济效应和高生态效应的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7.
晓行 《宁波通讯》2011,(22):39-39
石化作为宁波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前石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很好,但由于石化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同时关联效应很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石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结构转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福臣 《辽宁经济》2004,(8):108-109
二次大战以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重工业区,诸如英国的中英格兰区,法国的萨尔、阿尔萨斯一洛林区等相继严重衰退的形势下,德国的鲁尔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经济持续发展。鲁尔老工业区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联邦和地方政府对老工业基地及时采取了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措施。它的许多成功经验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也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首都经济》2004,(4):46-46
北京林河工业区座落干首都国际机场东侧,顺义区境内,自1993年成立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拥有了“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即给水、排水、电力、热力、通讯、宽带网络、仃线电视、天然气、道路和场地平整,引进了企业百余家,吸引投资百亿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占85%,是北京市高科技产业的摇篮。工业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已连续5年以60%的速度递增。优  相似文献   

20.
李焱 《首都经济》2006,(1):40-40
早在1992年,顺义区就提出要“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按照这一思路,1993年在机场东侧规划了4.16平方公里的林河工业区.1994年在机场西侧规划了6.6平方公里的空港工业区,经过10年来的发展,这两个工业区已经成为北京市市级工业区。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企业集群。《“十五”计划》提出.要着力构建“空港国际化、顺义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顺义区在首都机场北侧规划建设了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3年.顺义抓住首都机场扩建和航空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与首都机场和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