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从要素投入、创新支撑、创新空间三个硬性要素和市场化程度、创新环境两个柔性要素角度,选取13个具体指标,构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综合得分较高,且内部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呈现一致性偏弱特征,同时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构建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解释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具有的优势及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29个省市区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各类地区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特征各不相同。为了提高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强化科技投入水平,提高科技产出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长株潭地区12个县市2001--2011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株潭地区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①2001-2011年,长株潭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除望城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四个县以外,其他八个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十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②全区耕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北高南低的特点;③PS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提升长株潭区域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已经发展作为湖南经济的增长极,然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其区域竞争力较之其他发达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长株潭区域竞争力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入手,本文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四个方面对泛长株潭地区健康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发展战略。通过对泛长株潭地区健康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及排序,将该地区大致分为三个发展层次,并提出八市各自的健康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提高湖南在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内所具有的资本,以及城市群、区域相互间的关系,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阻力及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16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探究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总体上正向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但各市影响力系数存在差异性,并非所有地区(市)的科技创新影响因素都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由于人才竞争激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有些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的设立,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伴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长株潭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工业产业集群、服务业产业集群均得以蓬勃发展,且通过聚集、升级、扩散、辐射带动了区域及周边经济的发展。若加强三个产业集群间的横向整合、互补共进,将会进一步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国家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文章定义了长株潭地区的城乡环境问题,介绍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环境污染的情况,分析了环境污染的根源,提出了长株潭地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区域创新理论兴起的背景,区域创新对中西部发展的意义,发现中西部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科技与智力资源方面存在差距、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变革滞后等,因此,增强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做到: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改善创业环境,形成企业集群,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渐回流,一直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了优势,促使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基于CAFTA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制造业回流下该区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及提升价值链、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品牌和营销网络、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调整产业结构、创建良好硬件环境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定量化的依据,有助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进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采用投影寻踪(PP)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分析(Translog-SFA)组合模型,对2014—2018年四川省科技创新相关的投入产出变量以及影响创新效率的外部环境因素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2014—2018年的创新效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平均创新效率为0.62;各市州之间以及五大经济区之间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外部环境因素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创新效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战略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实施及取得的成功表明了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我国东部地区三大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背案、模式及政府行为都是不同的,其区域创新能力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能力也有差异,但其产业集群的成长均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城市集群。因此,西部地区产业集群要发展壮大,必须加强其对外开放力度和城市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力度又影响着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支持力度进行评价,进而了解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将福建省与其他几个典型地区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作对比分析,从而评价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金融支持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区域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先进国家的科技发展来看,美国一向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其政府每年投入巨额的研究资金,带动了民间的技术创新,所采取的若干研发策略,相当值得尚在研究发展起步阶段的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本文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支撑能力3个维度入手,选取22个指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2013—2018年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支撑能力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最强,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偏弱。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投入、产出和支撑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区域拥有的经济规模实力、经济质量实力、经济创新能力、经济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潜力,是区域在国(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占据地位和影响力的综合反映。模糊Borda法测试结果表明:我国GDP在5000亿元以上的七个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苏州和重庆。测试结果为区域科学定位,明确区域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