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一周人物     
2013.03.15—2013.03.21在政府加强管理、增加服务、改进参与这三者之间,理想的价值选择顺序是:加强管理不如增加服务,增加服务不如改进参与。"——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过去两年的行政手段加金融手段的调控是见效的,同样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调控手段也是难以持续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在2012年万科股东大会上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在未来五年内,预计中国零售总额的30%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调控应加大力度完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峰  尹晨 《开放导报》2006,(3):23-25
2005年的“房产新政”对抑制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房地产市场反弹、房产泡沫重新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其调控不应放松,仍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调控政策需进一步完善,行政调控手段应逐步退出,而以包括税率、利率、土地、汇率和道义劝告等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3.
宏观     
《西部论丛》2006,(5):8-8
吴仪:中国市场对全球各国开放而非仅对美国;建设部将对房地产热点城市启动行政手段调控;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三家外资机构QFII的投资额度;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提交报告建议:重点关注四大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罗海平 《珠江经济》2007,197(12):45-51
深圳房价从2005年开始一路飙升,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实际销售市场的持续萎缩与低迷.房价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市场操控、消费者群体的非理性市场"预期幻觉"和政府调控的失灵.深圳高房价的"软着陆"可采取政府法律、经济和行政三类手段,通过规范土地市场管理、严格限制土地用途、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时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本文着重介绍欧美国家及日韩等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方法、手段,并归纳了对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4年以束,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看,调控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太快,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以满足等问题,亟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住宅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房地产现状原因分析、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亦平 《特区经济》2006,(11):351-353
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行政调控不力是区域性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主要因素。未来房地产调控将由行政调控主导,但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及其他利益主体的牵制,房价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要有效控制房地产价格,政府应调整产业政策,规范房地产外商资金和企业的准入,加强国内房地产政策配套措施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5,(18):22-25
【英国《金融时报》4月25日】中国决策者对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效力向来是胸有成竹:这一次,去年中期以来“宏观调控”的信心和强力被扩展到了资产市场上一一在中央政府看来,要给持续的房地产热潮降温,最快捷的办法便是连续泼冷水。  相似文献   

9.
曹军新  胡峰松 《改革》2012,(4):16-22
"新国十条"首次将地方负总责制运用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领域。由于制度设计尚未触及这项制度的核心功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缺位,导致房地产调控地方负总责制运行效率低下。为此,要建立政府组织责任和领导者个人责任的双重追究机制,借助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履行政策法律义务。建立和完善垂直管理部门的房地产调控合作机制,形成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合力。同时,加快财税、土地供应制度和相关金融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石良平 《沪港经济》2004,(12):46-46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过热是中央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管齐下的严控状态下,今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价格仍上涨了9.4%,从而使今年1-9月全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了13%。这一态势引起了全国经济学界有关中国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其实,各种迹象都表明,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关注的只是这一泡沫是否已到了破裂的边缘?怎样的政策才能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