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经济手段,两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配合可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本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就目前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及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按照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应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松"搭配.从我国近年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来看,确实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在配合操作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面对不稳定的国际环境,若要实现经济增长,我国须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松"组合,而且还需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方面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紧紧把握二者的协同性就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二者在协调配合的意义出发,以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加强协调配合方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能否协调配合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沈江  王玮 《海南金融》2014,(3):38-41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调控宏观经济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从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区别及模式选择入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回顾,指出了两大政策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能否协调配合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董芸 《云南金融》2003,(5):34-37
面对我国金融业加入WTO将迎来整体层面的深度变革,这种变革是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金融一体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未来几年中,我国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整体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并对今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两大基本工具,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加强与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使之形成合力,提高运行效应,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问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针对在政策搭配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来考虑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在已有的产能过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企业共生、信贷歧视理论,从融资约束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与我国目前实际存在的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产能过剩直接源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度投资,间接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所引发的企业共生系统的损害。据此,本文给出了管理当局应当制定审慎的货币政策、加快中小及民营企业信贷扶持、完善企业共生关系,以低成本、高效率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