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书     
《金融博览》2013,(1):85-85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客观评价发展状况和效果?从银行家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本调查报告旨在透过中国银行家了解中国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转型中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之策,反映中国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促进管理层、国内外市场与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2.
自从大型国有银行改革上市以来,中国银行业持续了数年的高速增长。不过,部份国际机构从2011年起轮番唱空中国银行股,认为中国在2013年年中之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  相似文献   

3.
《国际融资》2014,(5):68-69
据权威机构报道:2013年五大国有银行债务减记规模高达人民币590亿元,较比2012年增长120%,创下十年来最高水平。不良债务减记规模大幅攀升,预示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压力将会增大,金融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是产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黄桂田 《金融博览》2002,(10):39-40
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行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或实证层面的研究.例如,于良春等运用SCP范式("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对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存在高度集中和国有银行垄断低效率问题,因而放松行业进入管制是解决问题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0年初至今,穆迪、标准普尔及惠誉三家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态度一直存在明显分歧。本文辩证分析了以上三家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评价的局限性与客观性,并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表外业务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7月7日,"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转型与突围。"来自银监会、国内各大银行的众位大佬在会上发表精彩演讲,共同"把脉"中国银行业。本刊整理众大佬的精彩言论,供读者参考。银监会于学军:银行业面临2004年以来最严峻经营压力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  相似文献   

7.
给国内资本以"国民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兴韵 《银行家》2006,(3):20-21
2005年底,中国提前一个月将外资银行在大陆的人民币业务开放扩大到了25个城市.这与国有银行如火如荼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份制改造相呼应,中国银行业已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农业银行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市银行的管理将成为今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打造我国优秀上市银行问题,从公司治理、盈利模式、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以来,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显著加速,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路径也明显转换。国有银行股权“贱卖贵卖”之争实质上是监管制度和金融市场差异所致。我们认为,在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在银行贱卖贵卖之争,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邓鑫 《济南金融》2009,(7):53-57
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下,各国纷纷实施注资行为救助问题银行。而我国政府曾多次向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过各种形式的注资,中国银行业的注资问题也一直受到了学术界与实务部门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从中西方对比的视角,探讨中国银行业注资的背景、方式、期限选择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何伟 《新疆金融》2005,(8):28-31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未开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1978年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市场体系的完善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在此期间,国家为国有银行的改革动了不少脑筋,也付出了不少代价。首先从唯一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到设立四家国家专业银行,接着从设立政策性银行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的资本金,然后再设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接着到加入世贸组织促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2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继续和必然。科学地总结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将对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对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是指一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产权问题在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市场化、商业化的产权制度安排。自1986年重新组建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以来,产权制度建设才开始真正纳入中国银行业整体改革规划和方案设计中,井成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银行业产权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加快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大都成功实现了上市。走向全面开放的中国银行业生机勃勃,逐渐焕发出新的气息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下,各国纷纷实施注资行为救助问题银行.而我国政府曾多次向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过各种形式的注资,中国银行业的注资问题也一直受到了学术界与实务部门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从中西方对比的视角,探讨中国银行业注资的背景、方式、期限选择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将与入境的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在这之前,中国银行业都已着手加速各方面的改革,力求打造核心竞争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理人激励机制的建设.由于中国银行业存在着原来的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上市)与股份制银行的差异,所以经理人激励机制建设的阶段与进度在不同银行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它们试图建立长期权益激励机制的方向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正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对于计算机设备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做好设备规划和管理是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务和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大量的废旧淘汰设备,由于国有银行在废旧设备的处理上受到各种制度或资产流失等的约束,因此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废旧设备是计算机设备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两年来,中国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井喷式增长令人瞩目。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是否会蕴涵较大的风险表示忧虑。我们认为,从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新巴塞尔协议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信用风险爆发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观察,银行卡业务是值得中国银行业倾情关注的朝阳业务。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银行监管者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毅 《中国金融》2006,(2):16-17
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首批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为标志,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也终于从多年的理论研究走向了实践,由此揭开了中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外资银行的竞争与挑战,中外银行的业务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建立与股份制机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本从人才培训,选拔,作和人才激励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人才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格局1.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状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机构设置来看,已从只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发展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从地域来看,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业务范围来看,已从最初只允许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其…  相似文献   

20.
一、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市场 1.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状况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机构设置来看,已从只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发展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从开放的地域来看,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业务范围来看,已从最初只允许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近年来中国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