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玲  汪洋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1):145-153
本文通过分区域回归和门限效应分析, 考察创新机制调节作用下就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 (1) 总体上, 就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机制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大, 产业升级次之, 技术进步最小; (2) 分区域看, 三大地区的就业结构升级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机制的调节作用呈现 “西强中弱” 的分布格局; (3) 从门限特征看,基于创新机制的就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 以创新环境和技术进步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 “倒U 型” 趋势; 以产业升级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2.
前沿研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大多基于静态线性模型, 而忽略两者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 为此, 本文采用 MS-VAR 模型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动态非线性特征。 研究发现: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经济系统具有 “双区制特征”, 且处于 “缓慢增长区制” 时表现为 “惰性” 特征;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易形成非一致性的均衡, 即中国经济易形成 “高技术低能耗” 抑或 “低技术高能耗” 的均衡, 平均持续期维持在6 年左右, 技术进步的能源 “节约效应” 的概率高于 “能源回弹” 效应; 技术进步的能源消费效应具有 “时效性”, 缓慢增长区制内, 以 “节约效应” 为主, 且具有 “时滞性”; 相反,快速增长区制内, 以 “回弹效应” 为主, 且具有 “即时性”, 响应时长均为2.5 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以及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工作的根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比分析全国与“一带一路”国内段沿线地区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的硬性基础设施投资,“一路”的软性基础设施投资呈现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鲜明的空间依赖性;与全国比较,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一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硬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沿线的效应较大,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产生的本地和溢出效应最大;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最明显促进“一路”沿线的集约化水平及带来显著的积极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4.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作者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 利用西部11 省 (市、 自治区) 2000~2015 年的面板数据, 实证检验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 为后发地区寻找最佳的技术转移路径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支持。 研究表明: 在西部地区的技术追赶过程中, 无论是跨国技术转移还是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对当地的技术进步均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 具体来看, 在 “自主创新+技术转移” 模式下, 两种不同渠道的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相上下; 而在 “纯技术转移” 模式下, 跨国技术转移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方法,实证分 析了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资源型产业集聚对资源型产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动态的,当期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但滞后一期的资源型产业集聚会抑制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源型产业集聚的“集聚效 应”和“拥塞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2)资源型产业集聚与人均GDP的 交叉相乘项阻碍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 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验证了资源型产业“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的存在 性。(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而对于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意义则逐步减弱。总体而言,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效率变化 的影响主导了对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4)非资源型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投入促进 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对三者的影响显著 为负,人力资本投入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作用不明显,但 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 的发展导向特征使其不同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从 “两缺口模型” 和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入手, 在测算分析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存在资金缺口的基础上, 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聚类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促进作用会随沿线国家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2)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随着东道国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替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3) 资本和劳动投入是 “一带一路” 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航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相关项目建设将坐实“稳增长”重要支柱的地位。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航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区域比较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正向溢出效果明显,铁路与高级公路密度次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对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最后从研究样本整体和个体角度有针对地提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产能过剩、能耗过高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阻碍,而技术创新是化解的关键。本文将结合耦合理论建构经济增长、创新效应及能源效应的逻辑分析框架,并引入VECM模型,分析在创新效应与能源效应单轮、双轮驱动下,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及差异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轮驱动看,创新效应与能源效应均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2)从双轮驱动看,创新效应与能源效应彼此作用、影响,形成“聚合”驱动力,共同推进经济增长;(3)从单轮与双轮驱动比较看,两种效应的“聚合”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更优。可见,中国经济的高质、高效增长需要双轮协同发力,应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及能源的全面创新,以更好的发挥两者合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国内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选取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和相关数据,相继构建理论模型和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动态经济增长效应,以期明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挖掘和验证经济增长外部引擎路径与潜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间保持着正向均衡关系,而短期中,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效果还比较微弱,有待合理规划产业投资布局以逐步释放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既要青山绿水, 也要金山银山”, 要求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规制日渐严格的压力下, 对资源严重依赖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波特假说” 还能否成立? 本文运用 DEA-SBM-Malmquist 模型评估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分析环境规制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效率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推动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效率的提高, 对经济发展具有助推的潜力, 环境规制通过直接作用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效率, 进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波特假说”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再工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运用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在省际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种技术进步方式非对称发展下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都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引进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引进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机制,过度引进技术、忽略自主研发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技术陷阱,且在“再工业化”国际趋势下,引进技术的边际收益变小,此外劳动力在模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为快速缩小区域工业经济差距,现阶段西部地区应实行以引进技术为主、兼顾二次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同时应注重制定因地制宜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八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 Malmquist 指数测算其金融集聚和经济效率,运用系统GMM和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金融集聚与经济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城市金融集聚均对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分解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以市场化为改革核心、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金融开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复苏低迷以及资本投入刺激效应衰减的背景下,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经济发展计划。 其中, 德国 “工业4.0” 和 “中国制造 2025”战略备受瞩目。 本文以CNKI 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关键词为 “工业 4.0"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与可视化研究。 结果表明: 制造业发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技术、 人才教育培养、 制造模式、 商业模式和国家战略等。 我国应该健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增加创新投入,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加快产业与技术的融合; 重视人才开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居民、贸易与非贸易企业三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演绎了出口贸易、消费品与中间产品进口贸易以及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其内生作用机理,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估计方法予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消费品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相同单位的边际制约效应;出口贸易通过直接与间接拉动效应以及收入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中间产品进口贸易与加工贸易通过直接与间接推动效应以及收入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出口贸易与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还存在“乘数”现象。本文的发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贸易政策改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十一五” 规划初期、“十二五” 规划初期和“十三五” 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断增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逐步让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加均衡的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 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 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核,而技术差距是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格局和配置效率的关键变量。基于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资源最优分配路径发现:经济增长方式随技术水平的提升从"生产性投资驱动"到"研发驱动"、从"模仿主导"到"创新主导"逐步转换。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区域,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不同。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也应根据与国际前沿的技术差距,合理配置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投资与创新投资,并根据我国区域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线各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紧抓机遇提升R&D 效率是关键。本文以2009~2015 年“一带一路”沿线15 省高技术产业R&D 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 指数法对其R&D 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技术产业整体R&D 效率有待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情况趋于一致;不同省份推动或阻碍高技术产业R&D 效率提升的原因各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给出有助于R&D 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孙潇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2):147-155
我国制造业始终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通过技术创新进行转型升级,而“走出去,引进来”贸易战略下的技术溢出是驱动技术创新的动力源。针对此,本文将双向贸易技术溢出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为基础,从进出口两个层面阐释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同时,选定2009~2019年我国制造业时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效率DEA-SBM测度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 Tobit 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显著影响,以此为国际贸易政策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