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京津冀13 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差距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测度, 结果显示, 京津冀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其中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上的差距有所加大, 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经济区的横向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经济区纵向同质性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实施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全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提出将现有经济区改为横向集聚性划分,构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增长极为龙头和引擎,辐射带动广大中西部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的区域,以“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十一五” 规划初期、“十二五” 规划初期和“十三五” 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断增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逐步让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加均衡的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 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 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金  张强  落成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70-77
长三角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发展质量演化趋势对于探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在综合已有文献基础上, 设计出包含强盛性、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性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5~2016 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和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演化过程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 (2) 强盛性决定了城市发展过程的层次性, 人均GDP 将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相对发达城市和相对落后城市; (2) 通过整体性协调发展, 创新培育长三角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3) 尊重经济规律, 把握城市群内部发展层次性差异, 推进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相对发达城市融合发展、落后城市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3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基于该3个变量的数理模型,并建立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U 型”关系,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倒U 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主要是由自身引起的,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观点"财富并不能与幸福划等号,前城镇化的巨大发展甚至是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如果我们即将进行的是新型城镇化,那么我将之前的称之为前城镇化。前城镇化时代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催生了沿海诸多开放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重要的经济圈;二是以房地产的野蛮发展为代表的杠杆撬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对经济贡献瞩目,但也有高成本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深入分析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量质并举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创造性地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解决指标体系赋权问题,并以我国31个三线城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探寻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各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的量、质关系远未协调,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城镇化质量的东、中、西递减格局明显;推进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更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但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差距缩小仍是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深入分析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量质并举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创造性地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解决指标体系赋权问题,并以我国31个三线城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探寻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各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的量、质关系远未协调,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城镇化质量的东、中、西递减格局明显;推进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更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但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差距缩小仍是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 四维城镇化的协调, 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本文构建了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 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 并对长三角地区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 2005 ~2013 年长三角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此之后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05 ~2008 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均为中低协调耦合状态,2008 年之后大多数城市为中度耦合协调, 小部分城市达到中高协调耦合;2015 年上海、 苏州、 镇江、 宁波处于低度协调耦合, 扬州、 杭州、 台州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其他城市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 整体来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协调耦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因此, 长三角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应从正外部性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协调度较高城市的集聚效应; 从正内部性角度扩大协调度较低城市的土地供给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城市群的作用大小是通过衡量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在国家中的作用,产业体系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来体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合性和集聚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协调度、集聚度、竞争度三维模型,构建由28个指标组成的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为城市群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路径提供依据。我国三大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发展指数分别为:珠三角城市群51分,长三角城市群47分,京津冀城市群43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速流转,为建筑业投资开发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人口结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变化加剧,为建筑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的商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市化"仅一字之差,却为房地产和建筑业未来的发展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过去的城市化,是搞大都市圈,如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等等。打造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是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造成贫困差距拉大。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城乡统筹状况总体上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恶化,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分析表明,一方面,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导致城乡差距的缩小,而且在长期还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发展受城乡统筹水平冲击的效应为正,但是,在短期内城乡统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坚持绿色共保,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长三角各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考虑时间动态和组间异质性的基础上, 运用非角度的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 (HDDF), 对长三角中心区24 个城市和非中心区9 个城市 2014~2018 年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心区城市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优于非中心区城市, 且前者的环境生产技术始终领先于后者; (2)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均衡, 碳排放绩效水平内部差异较大,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碳排放绩效平均水平依次降低, 内部差异程度也依次扩大; (3) 技术进步是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而效率恶化对长三角地区提高碳排放绩效起抑制作用, 其中安徽省内各城市效率恶化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观点"城市综合运营正逐渐成为大型房企的转型方向。地产商需要具备开发、运营和整合的综合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运营商。""只有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的第三代房企,才有可能在这场升级变革之战中赢得先机,迅速转型。"产城融合的春天回顾"上半场"城镇化,珠三角和长三角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城镇化成果,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从1982年的19.8%上升至2011年的66.5%,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珠三角地区已超过80%。从这两个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激化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城镇化逐漸成为“房地产化”的代名词。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伊犁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等具体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施工企业为什么要进军城市建设市场 城市建设市场空间巨大,进军城市是支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中国的建设行业主要的业务板块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高速公路已经到瓶颈了,高铁骨架网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现在国家提出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规划,还启动了关东平原、呼包、兰西等一系列城市...  相似文献   

17.
"减量规划"求解城市土地饥渴症新型城镇化全国规划即将出台,不少省份的城镇化规划纷纷揭开面纱,有的抱团城市群,有的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有的准备建设一批批特色小城镇。全国规划中重点强调通过户籍、土地、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城镇化有质量地发展值得期待。但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这个载体。而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已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提交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首先充分肯定了城市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形态更加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章建立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智力支撑条件和服务业成长力5个指标以及19项影响因素对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全局主成分法确定权重,尔后通过数据处理、建模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综合评价值.笔者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明显,具有以上海市为中心向周边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综合评价值上,也表现在各个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上.此外,在科技对服务业发展支撑方面,长三角城市都表现出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崛起,到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均衡三角"的有机扩散.这是依照"两个大局"战略并遵循极化与扩散因果关系规律。实现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崛起之路:并认为三大城市群崛起主要在于财政分权改革,即实行省级财政承包制与分税制."崛起三角"扩散为"均衡三角"仍需从财政改革再突破.依托"均衡三角"预算平台实行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又不损坏区域发展竞争的效率机制.并通过剔除常住人口统计中创造财富外溢或享有公共服务外溢等非真实因素后"标准人"的假定与论证.解决了区域内政府间财力均衡公式化分配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