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工业行业是陕西省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其碳达峰时间,对陕西省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预测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与峰值。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出现在2030—2040年之间,峰值规模约在19 412.54万~23 472.48万t之间;(2)人口规模是促进陕西省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人口规模和能源强度的调节,可以为陕西省减少4 059.94万t碳排放量;(3)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出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碳排放预测结果,提出陕西省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工业大省和工业城市的碳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双碳目标下河北省各行业存在生产粗犷、碳排放总量大、能效水平低下等问题,碳减排研究应从系统最优的角度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指标分解。采用系统动力学和情景模拟法,对河北省2020—2060年各行业碳排放情况设定了基准、低碳政策导向型和政策-技术双驱动3种情景。依据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政策,设置不同行业情景参数,分析不同情景下河北省分行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得出减少河北省碳排放量应最先从工业入手的结论。从最佳情景选择角度对碳排放达峰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碳政策导向型情景最符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根据预判结果,提出河北省分行业的碳达峰路径。  相似文献   

3.
预测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动趋势,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利用中国1997~2011年碳排放数据,分别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模型、灰色模型、二次指数模型建立中国碳排放的单项预测模型;(2)采用标准差法进行非负权重分配,建立了中国碳排放的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单项预测模型。(3)应用该组合模型对中国2014~2026年的中国碳排放量。预测表明,中国碳排放存在较大的减排缺口,碳减排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上进行。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如何在保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兑现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是我国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本文利用中国31个省市1998~2010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人均GDP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证实发展高技术产业确实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并进一步证实,高技术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边际递减效益,即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大,其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越小,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人均GDP越高,碳排放强度越低,证实了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5.
首先利用物料衡算法中详细燃料分类的估算法对全国工业CO2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基于LMDI模型,计算了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值和贡献率。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因素依次为经济发展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效应对工业碳排放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贡献度达到174.91%,人口规模效应贡献度为15.58%;而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增长的负向作用最大,贡献度为-174.81%,其次是能源消费结构,贡献度为-87.21%。根据LMDI结果,运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2020—2035年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得出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峰值为1 088 289.478万t。最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技术创新等角度对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 1996~2017 年京津冀产业碳排放面板数据, 采用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同步关系,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LMDI) 分解分析模型探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 1996~2017 年京津冀产业能源碳排放平均年增长率 3.50%, 增加主要由河北拉动, 工业、 民用和交通部门是碳排放主要部门; 京津冀三地产业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关系;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是碳排放的两个主要抑制因素, 并且抑制作用逐年增强, 经济强度因素对碳排放有正向影响,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京津冀碳排放影响程度较小。 因此, 可以从严控高能耗产业、 增加技术投入、 借助经济杠杆、 提高环境补偿等方面着手京津冀减排。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计算了我国不同分类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并将排放影响分为不同板块,利用LMDI分解模型,以3大能源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板块的排放贡献和影响因素。能源分解模型说明能源结构板块和生活板块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调整对排放强度影响很小,节能板块对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此外,无论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还是滑坡,均都是源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起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均能耗的变化。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人均能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在短时期内都会有所增加,但幅度会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8.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设计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已成为降低碳排放进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基于30个省市2008—2019年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呈倒U型,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当产业协同集聚度低于3.142,产业协同集聚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当产业协同集聚度跨过拐点值3.142,产业协同集聚会降低碳排放强度。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产业协同集聚和低端产业协同集聚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但高端产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果要优于低端产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017年30个省份排放清单》中新疆各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以及《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新疆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使用EIO-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新疆各产业间生产链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测算由最终需求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新疆各产业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各产业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高耗能行业,包括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化学工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产业,占比达到35.92%。进一步对建筑业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国内省外流出消费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52.9%,证实了新疆处于省域碳排放净调入的地位。(4)新疆减排潜力最大的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电热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1减排潜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降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强省域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单回顾江苏低碳经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工业低碳化发展的3个阶段;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方法,估算了1986~2009年江苏工业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呈指数形式增长,而碳排放强度呈对数形式下降;基于对各种可能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的设定,对江苏工业低碳化的情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江苏应当选择工业增长保持在12%左右,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保持在7%左右的工业低碳化发展路径。为保证这一排放情景的实现,就必须推进能源效率提高、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加强重点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部财富的作用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从贸易传导渠道及金融传导渠道出发,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并阐述了双渠道传导下,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外部财富的作用机理,同时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贸易传导渠道对外部财富起正向积累作用,并从金融传导渠道对外部财富进行负向削减,两者存在抵消效应。且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及第三、二产业产值比的扩大对外部财富存在区别影响。当下正处于全球产业链重构关键时期,本文期望从调整外部财富角度助力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朱思斯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2):100-106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如何实现低碳经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变得极具挑战。本文首先对我国在2018年的GDP总量、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以经济产出最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以及行业环境效率评估等为目标函数,构建中国低碳经济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求解、分析得到针对我国产业部门结构的最优调整方案,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面板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OFDI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量,即OFDI每提高1%,人均CO2排放量增加0.012%左右。但此种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即OFDI对中部地区碳排放增加效应明显高于西部,而东部地区碳排放效应为负且不显著;与此同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碳排放量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碳排放规制的就业效应,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中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而在中等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抑制就业。因此,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性碳排放规制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就业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碳税政策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碳税政策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创新模式选择以及研发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收敛性。通过研究发现,碳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提出我国在碳税政策设计和实践中应坚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碳税政策、促进碳税征收与碳排放交易协同、匹配碳税征收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利用碳税发起设置低碳产业基金等政策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较大的情况,对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结构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工业增加值能耗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工业经济内部发展及结构变化对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影响,提出尽快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建议,为实现工业节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与重要地理单元。本文在机器学习Wasserstein距离算法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矩阵扩张Sinkhorn算法和熵正则化约束法改进Wasserstein距离算法及其求解方式,通过假设检验与蒙特卡洛模拟构建产业共聚指数,测算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共聚水平。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群同二位数行业内产业间的共聚水平大于跨二位数行业产业间共聚水平;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共聚特征,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上述城市群内部偏向共聚;2007—2013年间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共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不同城市群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本文还利用产业共聚指数的方向性,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差异,绘制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对产业共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投入产出关联、技术关联与规模差距对产业间共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行业内部竞争水平从共聚和被共聚两个方向抑制产业间共聚趋势;城市群层面诸如政府规模等区域特征均与产业间共聚水平负相关。据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城市群产业空间治理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