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研发投入风险和决策者风险偏爱出发,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框架,分析高管持股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股东比管理者更愿意进行R&D投入,高管持股对企业R&D投入有激励作用,但这种激励在持股比例很低时不显著,只有当高管持股达到0.1%时,R&D投入强度才显著提高。这说明对高风险的研发投入,只有那些与企业长远发展相关的利益群体,首先是股东,其次是持股达到一定比例的高管才有动机加大R&D投入.促进企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孙国强 《董事会》2010,(6):34-34
众所周知,国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于单一的大股东,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十分悬殊,于是大股东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控制着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向经理层派遣代表控股股东意志和权益的高管人员。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这种绝对控股的特殊现象,使得中小股东难以与之形成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董登新 《董事会》2012,(7):78-80
除了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垄断行业外,所有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没有必要超过51%。凡是大股东持股超过51%以上的部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逐渐减持,尽量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控股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股权结构,它有利于激发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有利于大小股东之间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规模、债务水平、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状况与R&D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利于R&D投入;负债对R&D投入具有制约作用;股权集中有利于R&D投入。国有控股、管理层持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状况与R&D投入的关系受企业生命周期的调节,在企业成长和成熟阶段,国有控股不利于R&D投入,而在企业衰退阶段,国有控股有利于R&D投入;在企业成熟阶段,管理层股权激励不利于R&D投入,而在衰退阶段,管理层股权激励对R&D投入有促进作用;在企业成长阶段,“两职”合一可能有利于R&D投入,在成熟和衰退阶段,“两职”分离更有利于R&D投入。  相似文献   

5.
研发投入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本文以制造业7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R&D投入与企业业绩及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及对公司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偏低,R&D投入明显不足,但R&D投入强度在2007~2009年3年中逐年上升。企业当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滞后一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滞后两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一年的滞后性,滞后期较短。同时,企业的R&D投入与托宾Q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的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R&D投入通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来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2—2019年我国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作为研究样本,就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以及企业成长性对研发投入产生企业效益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短期效益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显著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当期;研发投入滞后期对企业长期效益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种负向抑制作用在当期和滞后初期不显著,随着滞后期延长显著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型;企业成长性对研发投入产生短期效益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研发投入产生长期效益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企业外资持股能否通过供应链渠道产生溢出效应,推动供应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企业外资持股对供应商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外资持股增加能显著减少其供应商碳排放,而企业外资持股促进供应商环保投资增加的“资金链”渠道、促进供应商绿色低碳创新水平提升的“创新链”渠道是企业外资持股推动其供应商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环保信号更明确、供应商环保参与度越高时,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企业绿色技术越先进、供应商学习能力越强时,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进一步发现,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可沿供应链继续向上产生多级溢出;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具有更强的环境正外部性,企业“走出去”会强化其外资持股对供应商的碳减排效果。本文为中国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并在供应链乃至产业链层面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整体上市作为未来几年内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①。但目前关于整体上市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文章对我国整体上市企业是否可以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上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整体上市的企业,随着流通比率的提高,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减少,而分拆上市的企业却没有这个现象;当控股股东是国家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程度更高,但整体上市时,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的掠夺会减轻。文章为我国整体上市治理和资本市场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政策性因素的独立董事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面板数据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非政策性的独立董事形成影响因素。本文实证结果及政策涵义可以归结如下:独立董事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比例较低,在控股权发生变更时显著增加,说明了实现全流通除了有利于国有股减持外,也有利于市场接管机制作用的发挥;股权结构与独立董事比例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在完成改制上市之后,下一步改革方向应当是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同时增加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绩效变动是股东采取行动的一个因素,但股票价格波动对股东行动的影响很小,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对一般投资者的关注还不充分;企业规模的扩大、销售收入的增长和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也是独立董事比例增加的因素,间接反映了独立董事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外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2~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表明,研发投入与财务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限回归模型检验发现,研发投入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存在融资结构双重门限效应。当融资结构水平低于第一门限值和介于两个门限值区间时,研发投入增加会显著改善财务状况,但改善效应随融资结构水平提高而显著下降。当融资结构水平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研发投入增加会显著增加财务风险。采用替换变量法和滞后一期法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证明上述结论成立。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财务风险影响的融资结构门限效应不尽相同,即有双重门限效应和单一门限效应之分。在不同融资结构水平下,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财务风险影响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据此,给控制或防范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因研发投入而引发的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供应商企业,基于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8年披露的上市核心客户信息,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客户金融资产投资对其研发投入的影响,以考察客户金融化行为的供应链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客户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企业的客户依赖度与商业信用规模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表明企业认为客户金融化行为是出于预防储备的“蓄水池”动机,有助于降低企业感知的客户经营风险,促进其研发投入增加。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客户为国有控股以及客户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时,上述关系表现得较弱,表明该促进效应还要受到客户国有产权性质与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以空前的速度在我国发展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接受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国家竞相调整外资政策,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优惠,各国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盲目乐观。本文回顾了我国外商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取消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外资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主要源自于具有导向性的研究和开发活动,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中美范围内工业制造行业的 209家上市工业企业为样本,结合企业 2009~2015 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和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可用倒U型曲线来描述,R&D 投入具有动态边际效应,研发投入为销售额的4%时,企业相应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优水平。最后,本文建议企业应该加大R&D投入力度,同时注重研发投入的最佳阈值,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逐步引入高管团队特征变量、CEO变动变量、CEO变动变量与高管团队特征变量交互项对因变量研发投资及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EO变动对研发投资和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CEO变动可以部分调节高管团队特征对研发投资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高管团队持股与年龄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两职合一与研发投资显著负相关;任期异质性和教育程度异质性与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股票市场与企业研发活动的联系愈发紧密,分析师关注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虽然现有以公司治理过程中各主体为核心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外部政府干预的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为例,对分析师关注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机制和政府创新激励对该机制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基于文献建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引入A股制造业企业2013~201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对机制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分析师关注对企业研发投入有负向的直接影响,但政府创新激励的信号发出后分析师关注对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又具有独立于原有效应之外的正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析师关注会基于“施压机制”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而政府创新激励的出台则能创造条件使这种“施压机制”激励企业为研发活动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析师关注原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Prior studies have reported mixed findings on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vestment on firm perform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control mechanism,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invest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Taiwa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 Specifically, we explore board independence and foreign ownership, which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salient factors concer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We address their roles across firm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in industries where degrees of competitiveness run a wide gamut. Our results show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f board independence on the IT investment‐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 especially when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greater the foreign ownership in small firms, the more positive the IT investment‐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 suggesting that foreign investors may bring IT expertise to help small firms reap the benefits of using IT.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Loc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his study examines 2,933 cases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27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to identify the role that policy determinants had in influencing the sub-national location decision of Japanese firms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and Opening Coastal Cities (OCCs) were a successful policy instrument initially, as SEZs and OCCs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Japanese foreign investment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China's liberalized foreig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ince the mid-1990s SEZs and OCCs have attracted proportionally less foreign investment as competition from other special investment zones has intensified in China. From these observations, we discuss the periodic influence of SEZs and OCCs and introduce and review the influence of newly emerging investment zones. We also draw inferences to the location choice literatur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variable influence of policy factors and traditional locational indicators as driven by temporal changes in investor motivations and preferences in a country.  相似文献   

18.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mport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aper analyses for the first time empirically the impact of foreign competition due to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mports 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using data of German service firm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foreign competition has a disciplining effect on domestic markets deriv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 positive impact can be expected on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while other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do not absolutely support this optimistic view.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variants of two probit models are estimated for a sample of 2,019 service firms to explain their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mports have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Vice versa, the export and foreign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domestic firms support innovations, too.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高敏感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现实中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成本差异,这使现金流量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决定公司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系统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公司投资行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验证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支出与其内部现金流量的敏感性,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分析框架,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经济政策选择、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治理及投资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外资仍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高潮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进一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应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方面,才能适应国际投资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中国应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层面、服务层面为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使外资在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激励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