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慎”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慎”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的信念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自律精神;“慎”也是刚毅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慎”又是实践儒家“中庸之道”的必要途径.领导者要有“内圣”之境和以“性善论”作为领导工作的基础是儒家“慎”文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陈亮 《中国市场》2011,(52):120-121
“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等代表的“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古老中国。孔子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彰显出新的生命力,探讨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讲:“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讲的“中”就是无过,也无不及,所说的“庸”就是平常。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即“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度于礼”、  相似文献   

6.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此五点乃儒家之五常,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000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五大道德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筑了我们道德大厦的根基和支柱,具有主导性和根源性.领导干部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意识、长时间的学习、总结,善于借助前人的经验、善于学习正反的案例,坚定理想信念,用党员八条标准鞭策自己,把所学、所想一丝不苟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观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等级消费观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无为消费观,对消费,孔子主张礼的等级规范、仁义的道德约束、宁俭的行为准则;老子则提倡道的自然法则。不欲的心理约束、知足的行为准则。两都倾向于黜奢崇俭,体现了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而言,孔子强调伦理道德,老子强调自然无为,从而反映出学派特色与思想内涵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商人如果以杀伤对方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成长,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恶性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大家谁都无法获得持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人嗜杀的基因使之难成大器.<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孔子的弟子也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这些审美形态在经过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后,逐渐形成了中和、气韵和意境这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其中,中和这一审美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这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直到音乐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中和在某一程度上依然是音乐表演者追求的目标。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和的“中”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曾在《论语》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可见,“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不但...  相似文献   

10.
"礼之用,和为贵",礼文化不但奠定了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而且整合并且统领了社会功能和政治、法律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我们正积极努力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灵魂和精华,传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礼文化。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新将中华民族特色的礼文化定位,并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现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有着相关的理论研究,孟子就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在价值观上尊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从人性善,修身养性,仁义论等方面来阐述其“仁”的理念。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婚育观念和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妇女地位的影响,就儒家的“仁”与“礼”、“忠”与“孝”、“富”与“教”几种观念以及儒家提倡的和谐观与阴阳观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就与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通威集团“和顺式”管理的核心是“和”,要实现“人和”、“物和”、“利和”,灵魂是“心和”。“和顺”有三个层次,“和气”、“和谐”、“和顺”。“和气”是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和谐”是整合相关主体、相关要素的基本要求;“和顺”是追求事物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为本,信为先,和为贵”。地处我国齐鲁文化发祥地的济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借鉴了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和顺式管理”是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孝”及其现代教育——高校大学生“孝”的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孝”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之一,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之一。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教育就是教人孝。孝在这里还进一步被描述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似乎仅仅涉及子女对待父母的感情和行为的孝何以能被这一传统肯定为如此根本和重要孝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首先,“善事父母曰孝”。其次,对已故父母或祖宗称为追孝。第三,孝是作为子女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其一生中未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或补足他们的某些特殊缺憾。第四,不使父母担忧也是孝的表现。第五,孝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命。孝为仁之内核。孔子是孝道的奠基者。孔子的学说以伦理学为主体,其伦理学以仁学为核心,以孝道为基础。《论语》多次论孝,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孝悌并称,不可偏废。第二,无违父母。第三,为父母守丧。第四,在家尽孝,在国必忠。“仁主于爱,爱莫于孝亲”。以孝为核心,处理好基本的五伦关系,仁德的基本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正是这种文化的养育下,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演绎和传承这一美德,使之经...  相似文献   

15.
薛颖 《商》2014,(47):106-106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对正义问题作过相关的论述。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的是正当且适宜的正义观;孟子以“义”为核心,在民间社会中宣扬浩然正气的培养;荀子则是以“礼”为核心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恩东 《商场现代化》2008,(12):357-358
<正>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有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维红 《商》2014,(41):71-72
以“仁、礼”政治思想为基石的儒家和以“道论”为核心的道家作为左右中国传统政治发展的两大主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两者后来演变出众多的流派,其政治思想虽多有不同,却又存在相同因素。比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明晰两大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的理论区别,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演变、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于透视和剖析中国社会传统政治的发展、变迁也具有发现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积极倡导为人处事应遵循“仁、义、礼、智”。应该说,“仁、义、礼、智”的具体内容,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糟粕的成份,但也的确包含了不少反映人类普遍性的精华养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