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省粮食生产有较大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81.1亿斤,增长到1980年的244.3亿斤,增长二倍多,平均每年增长4.9%,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工业用粮和其它用粮日益增多。致使我省粮食供不应求,长期有缺口,是全国仅有的几个缺粮户之一。1952—1980年平均每年净调入粮食25亿斤左右。  相似文献   

2.
一、粮食产需情况剖析 建国以来,云南省粮食生产有所发展,总产量已由1949年的78.6亿斤增至1982年的189.18亿斤。33年增长了1.4倍,年平均递增2.7%。但与全国同期比较,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据有关资料分析,影响全省粮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一) 占粮食总产量比重较大的稻谷发展缓慢。全省稻谷总产  相似文献   

3.
粮食是国民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正确估价辽宁省粮食供求的形势,找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今后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粮食生产状况的估价建国以来,我省粮食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81.1亿斤,增长到1980  相似文献   

4.
<正>1.黑龙江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330.5亿斤,是1949年产量的1652.5倍,是1978年的7倍,是2000年的两倍。如果以100亿斤为一个台阶,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0.2亿斤到1995年的102.9亿斤,首次突破100亿斤用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来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对粮食生产布局和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1983年我国粮食产量7745亿斤,比1978年增长27%,年递增率5%,迅速改变了我国粮食的购销面貌。  相似文献   

6.
粮食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食物消费中粮食占摄取热量总量的85%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并抓紧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地增长。1980年我国粮食产量6,364亿斤,1981年6,500亿斤左右,是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的17.7%。由于人口占世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生产自1980年以来,一直是持续稳定地发展的。到1984年,粮食总产达到8146亿斤,比1978年的6095亿斤增民33.6%。但是,1985年粮食产量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减产500多亿斤,这引起了许多关心粮食问题同志的震动和不安,议论纷起。究竟如何看待我国粮食的增长与波动,决定粮食增陡与波动的机制是什么,应采取何种控制方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粮食这个基础。黑龙江垦区长期以来是以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已任,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是垦区生产的指导方针。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虽然费尽心力,但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仍不高。1949—1980年累计生产粮食768.5亿斤,上交354.6亿斤,商品为率4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亩产138斤,其中以1957年114斤为最低,1955年187斤为最高;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与调运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基于2030年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需求量必将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粮食产量年际间较大的增减波动客观存在。并且,伴随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和生产变化,在我国存在多年的“南粮北调”逐步呈现“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具有哪些特征,对维系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何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研究。一、建国以来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情况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粮食总产1.1亿吨略多,1952年超1.6亿吨,1966年超2亿吨,1971年超2.5亿吨,…  相似文献   

10.
数字粮食     
12038.7亿斤 据农业部统计,2013年三季粮食季季丰收,夏粮、早稻、秋粮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39.1亿斤、15.7亿斤和192亿斤。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上年增产247.1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7分近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印发通知,对采购东北地区2013年产粳稻、玉米实施费用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斤7分钱。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世界粮食形势粮食问题,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自1981年以来,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加上较良好的气候,世界粮食总产量有所增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控制,粮食贸易和农业援助也有了增长,一些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粮食储备。粮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1981年与1950年比较,三十一年来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作为主要粮食的谷物(不包括薯类和大豆),1981年总产就达33,033亿斤,比1950年的13,460亿斤增加近一倍半,平均每年递增2.9%。而同一时期,世界人口由1950年的25亿增至1981年的45亿,年平均增长率为1.89%,粮食增长率稍快于人口增长率。这种增长趋势使世界粮食问题得到一些缓和。  相似文献   

12.
<正>据垦区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363.6亿斤,比上年增加33.1亿斤,增长10%。粮食综合亩产为896.8斤,比上年提高30.7斤,增长3.5%。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作通讯》2009,(19):10-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了3000亿斤、4000亿斤、5000亿斤、6000亿斤、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8个台阶。2004—2008年粮食连续5年增产。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4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增加195公斤,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14.
正粮食库存高企、国内外粮价倒挂、农民增产却难增收,当前农业发展瓶颈问题集中且交织。一段时间以来,粮食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粮食面临"三高"困扰当前粮食产业面临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特征明显。粮食产量高。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间的10000亿斤跨上并站稳12000亿斤新台阶。粮食价格高。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呈现产区与销区、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粮食行业的新形势、新特点当前我国的粮食形势很好,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不论粮食生产、粮食库存、粮食市场、粮食建设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处在新形势下的国有粮食系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从粮食生产来看:从结束了多年的短缺经济,向相对过剩(有余)方面转变。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粮食生产上了新台阶,连续几年粮食产量在9800亿至10000亿斤左右,说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了新水平,已达966亿斤至988亿斤左右。而且抗御灾害的能力增强,波动的幅度比以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我国农业生产问题、潜力与对策》一文将我国1949年至1993年粮食生产划为四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58年为第一台阶,粮食总产由2264亿斤增加到4000亿斤,年均增长193亿斤,单产由137.26斤增至218.96斤,增长59.5%;1958年至1978年为第二个台阶,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6095亿斤,年均增长105亿斤,单产由218.96斤增至336.96斤,增长54.1%;1978年至1984年为第三个台阶,总产由6095亿斤增至8146亿斤,年均增长342亿斤,单产由336.96斤增加至481.08斤,增长42.8%;1984年至1993年,总产由8164亿斤增至9129亿斤,年均增长10…  相似文献   

17.
粮食转化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农业连年丰收,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国粮食年总产量1979—1982年四年平均达到6,017亿斤。在此基础上,1983年猛增到7,750亿斤,比前四年年均总产量增长28.8%。1984年全国粮食达到8,000亿斤,又比1983年增产250亿斤。全国粮食总产量的逐年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8.
一、形势判断1.1 1979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连续6年高速全面增长.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1%,粮、棉、油、肉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9.7%、17.1%和10.8%,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解决,长期需要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已经可以自给或自给有余."六五"期间,我国基本上结束了以温饱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开始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发展阶段.1.2 粮食生产在1984年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后,1985年开始大幅度下降,1985年粮食产量从8146亿斤下降到7582亿斤,总量减少564亿斤,减产幅度为6.9%.经过三年的努力,粮食产量虽有回升,但还未恢复到1984年水平.而同期消费水平却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全国粮食减产,根本原因在于1982年至1984年粮食增产幅度年平均达500亿斤,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增长250亿斤的水平。持续的供过于求,必然造成粮价下跌,  相似文献   

20.
四川粮食产量历来占全国1/10,1953—1969年的十六年中,十四年有余粮,净调出287亿斤,平均每年调出18亿斤。十年内乱,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而人口增长甚快,1976年粮食紧缺,依靠国家大量调进粮食,弄得各方面都很紧张。粉碎“四人帮”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1982年总产达746亿多斤,比1976年增产238亿斤,平均每年增产近40亿斤。目前全省粮食供求平衡,库存量超过历史水平。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只要发展生产的战略对头,经过努力,四川就能进一步增加粮食的产量和商品量,恢复成为全国的余粮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