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少波  马超 《经济研究》2016,(4):129-145
对经理人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现有文献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经理人异质性的分析视角,按照独立性将经理分为一体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经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独立型经理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有效的抑制,依附型经理对掏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一体型经理则会激励大股东掏空。同时,通过将掏空和非正常在职消费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发现,经理人的非正常在职消费程度随着其独立性的提高而降低,经理人追逐非正常在职消费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与大股东形成合谋进而加剧掏空。本文还发现,公司价值与经理人独立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经理人的独立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在抑制大股东掏空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收入主要为固定薪酬,有效薪酬激励欠缺必将影响独立董事监督效果.能否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令其发挥监督职能,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文章构建了不同薪酬激励下独立董事监督和大股东掏空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不同薪酬激励下独立董事和大股东的策略选择过程,论证了薪酬激励对独立董事监督职能发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将独立董事薪酬分为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的基础上,当给予独立董事固定薪酬,固定薪酬的大小对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上提出异议履行监督职能不会产生影响,而如果能够给予独立董事随中小股东等外部投资者的收益升降而增减的变动薪酬,则会激励其有效履行监督职能等行为带来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经理管理防御对经理人薪酬及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作用,先作影响机理分析,然后选取2008-201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经理管理防御指数,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弱的企业,经理人薪酬与业绩相关。而在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强的企业,经理人薪酬与业绩不相关;(2)对全样本分析发现经理防御程度的增强有助于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提高;(3)在同等条件下,随着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增强,非国有企业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国有企业。研究结果表明经理管理防御是影响经理人薪酬激励的重要因素,它可能使薪酬激励本身成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对理解我国经理人薪酬激励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为企业制定经理人薪酬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沈阳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07-109
我国现行经理人薪酬激励制度因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而存在诸多问题,而EVA经理人薪酬激励制度则将业绩评价体系与薪酬激励制度挂钩,促使经理人积极提高业绩,努力推进产业目标实现,更具科学性和优势。因此,应在我国努力推行EVA经理人薪酬激励制度。为克服其本土化应用的障碍,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从企业业绩指标的特征、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公司治理以及面临的管制环境等层面解释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西方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经理权力论",认为在经理薪酬制定中存在管理者壁垒.这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大股东作为实际控制人的背景存在差异,研究经理人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应该结合我国企业的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董事会等治理特征,会计盈余等业绩度量特征、政府干预和薪酬管制等现实问题对我国经理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预期能够在"大股东控制"的代理冲突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探究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度根源。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使大股东存在掏空的动机,第一大股东仍有较强的激励优化现金股利政策和公司资源配置;而且,第一大股东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的激励随着其持股的增加而增强。第一大股东在决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8.
薪酬激励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广受关注。文章实证研究了公平分配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及高管薪酬激励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虽然高管薪酬激励能够促进企业业绩增长,但是企业薪酬差距过大(产生正向不公平)会阻滞企业业绩提升,降低高管薪酬激励效率。而且,宏观经济从上升期转向回落期会引发企业员工对薪酬正向不公平更加敏感,从而使正向不公平对企业业绩的阻滞作用增强,对高管薪酬激励效率的减弱作用更加明显,这突出体现在更为偏好公平的国有企业中。(2)薪酬差距过小(产生负向不公平)则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而且不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公平偏好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07~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管理者才能、管理者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对公司的控制力虽然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度,但管理者才能却能提高薪酬业绩敏感度,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与薪酬业绩敏感度之间则呈现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中的大股东监督对薪酬业绩敏感度的替代作用比国有上市公司更强。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既可以发挥监督和决策职能的优势,又存在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以及责任弱化、监督不力的弊端,上市公司应提高大股东董事的独立性和多元化,优化大股东董事的构成比例,强化其责任并加大业绩评估,从而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953家上市公司共4 765个样本为研究对象,控制了内生性后发现: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积累的监管经验有限,控股股东往往倾向于让强制披露显得更加完整,以便赢取良好的市场声誉,从而加剧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隧道行为。为了隐瞒这种行为,盈余往往会被操纵。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完善的法律保护与监管体系为强制披露的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在这类地区强制披露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耿  呙竹  陈诚 《技术经济》2010,29(12):89-94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普通中小投资者对大股东隧道行为、投资者保护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隧道行为对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行为、投资策略等的影响。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会造成中小投资者信心缺失,并使投资者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改变他们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和看法,最终给资本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14.
郑小荣 《当代财经》2011,(10):116-129
内部控制与流程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流程是内部控制的唯一现实载体,内部控制是流程的多种固有功能之一。内部控制监管以强化流程治理功能为目标,但在客观上是对流程结构、流程功能和流程利益的全方位监管。内部控制监管本质上是流程监管,恰当的内部控制监管可以有效纠正管理者在流程设计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增进股东利益。但过度的内部控制监管则会损害股东利益,因此内部控制监管必须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15.
股权激励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检验了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公司治理要素对大股东占款的影响之后,总经理持股或股权激励安排确实能够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但是,股权激励的抑制效果不是线性增长的,即总经理持股比例与大股东侵占度不成线性关系。本文没有发现总经理持股比例超过5%时会产生堑壕效应,也没有发现所有制形式对股权激励效果有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也丰富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与掏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雷何少华  黄志忠 《经济学》2006,5(4):1157-1178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振兴 《经济经纬》2007,(3):132-134
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共同构成内部人,内部人共同分享控制权利益带来的好处.监管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控制权利益,减少内部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首次对2006年我国将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列入刑法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和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掏空风险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有所减少。刑法调整后,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存在掏空风险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且掏空风险高的公司企业价值提升得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抑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升企业价值方面,法律治理能替代独立审计治理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19.
代理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严重的代理冲突。上市公司降低代理冲突的主要途径是激励与监督,其中,管理层持股和审计分别是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督的重要方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质量。文章基于代理成本的角度,采用2005-200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稳健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代理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代理成本高的公司会寻求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倾向于聘请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持股能起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减少代理冲突,从而降低公司对外部审计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委托-代理理论是目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主流分析框架,也是指导现实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现实实践表明,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着隐性代理关系.本文就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发展过程及逻辑进行了总结,并对代理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