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个画家面对自然,必须虔诚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应目会心,用敏锐的直觉和目光,将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用笔墨进行升华、构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自然地用笔墨去表达心声,去与观者做心的交流,情的对话.这,就是一个画家的灵犀.  相似文献   

2.
以写意为原则的中国人物画,其要义在于注重画家面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这个感受是由物象到心象的转换过程,也是形而上的心灵调节过程。由此,不同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演绎,并进而付诸于不同的形式、风格、语言与笔墨、符号、技法去表现,去言说,显示出才智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山东企业管理》2012,(11):92-93
意境深邃、气韵生动是观陈连羲山水画的第一感受。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靠的是画家的学养和长期绘画实践的积累。气韵则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气韵之生发.一则在于笔墨的运用.二则在于心源之灵秀。  相似文献   

4.
山水画作为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自然诗意的一种方式,作为反映画家自我意识和精神风范的一种手段,应通过对具有超越生命形象的选择,赋予画面奇妙的精神氛围和自然诗意,应表现画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因此,每位画家都在用传统的笔墨语言回应着自然的呼唤,每位画家都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生命之气、浩然之气、永恒之气。正如绘画大师石涛所言:“作画无论新手、老手,当以气取胜。”  相似文献   

5.
朱锦程 《活力》2010,(16):131-131
浏览中国山水画史。你会发现历史上每个朝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对于形与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程式。  相似文献   

6.
乡间听雨     
无由地很喜欢听雨。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听窗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涸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相似文献   

7.
乡间听雨     
无由地很喜欢听雨。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听窗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涸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相似文献   

8.
董悦今 《活力》2006,(2):29-30
全国书法美术大赛的“金鼎奖”获得者、齐齐哈尔市书画院兼职画家,讷河五中教师姜月娟,于近日荣获“中国百杰艺术家”的美誉。这位用生命耕耘的优秀年轻画家,以深厚的笔墨功底.独到的艺术形式,传神的艺术魅力,在公平的竞技画坛上演绎着人生精彩。  相似文献   

9.
牛源 《西部财会》2014,(3):F0004-F0004
得山水之灵气,养人生之品位。题赠牛源——画家 江文湛 牛源山水,笔力雄健。——作家 贾平凹 牛源是陕西西府人,在八百里秦川和长安文化的滋养下,有了一种对绘画的兴趣和志向,几十年来耕耘不辍,他师从方鄂秦、苗重安、崔振宽、张振学先生,学习笔墨技法和创作理念,收获颇丰。冷峭的风格、洞达的骨骼、灵动的笔墨、奔放的情绪是牛源画面的直接感受。——宋国琦(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0.
益林 《秘书》2013,(1):49
中国画历来重视天人合一的理念.抒写的是画家心中之象。当客观万物被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提炼出美的典型后.这心中之象已不是客观之象,而是画家对其生长规律、形态特征、美之所在的整体把握,它与画家的修养、学识、情操融为一体,成为主观之象,比如清  相似文献   

11.
著名抒情山水画家林之本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画新意境、新语言的探索。他主张画家必须以高洁的审美心境,对大自然进行一种静心的关照和感悟,让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笔墨语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要为表达大自然给予的自然感受而不断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云雾山中》主体明朗,空蒙而又雅致,磅礴不失秀美。为表达诗一般的意境,画家  相似文献   

12.
樊金亮 《价值工程》2013,(34):320-321
笔墨意境是中国画意境的基础。塑造个性化笔墨意境是画家安身立命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中本人发现了"笔墨意境"。其实笔墨含"性"之说,早已被古今大师所认识、所运用,且论著甚丰,如石涛《一画论》。"笔墨意境"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旨在使中国画返璞归宗,笔墨在没有完全组合、构成物象之前,其自身已经具有味素,也就是笔墨自身显现出来的抽象意境。上述笔墨元素在诞生过程中由于受画家品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墨意境"时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效果。以下评论,仅为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在中国画坛上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他们把笔墨意趣的追求作为重点,不是追求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是以笔墨趣味来表达画家主观的心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秋风纨扇图     
画家以简练的笔墨挥写人物形象,笔法略近杜堇,比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全画纯用水墨写成,以淡墨染衣带,浓墨画发髻,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墨韵生动。衣纹用笔顿挫转折,纵逸潇洒,寥寥数笔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当我们听烦了最基础的技巧、知识以外,想以更别出心裁的形式去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创意。创意展会、创意增员、创意展业随之而来。用行动去征服被增员对象,用自己经济、生活上的改变去说服对方,将行动演变成一种话术,也是一种增员之道。  相似文献   

16.
姚建平近年来真是迷上了山水,无论远足或是郊游,他总是速写簿不离手,一路山重水复,一路手摹心追,空山、幽壑、飞鸟、流泉……万千景象,尽收笔底,了然胸中。然而,对于喜欢笔墨创作的他来说,自然界的景观只是一个个物象符号,这些符号暗合着他心中憧憬着的一些朦胧的碎片,闪烁着梦幻般迷离的色彩。他要重新整合这些碎片和色彩,构筑出理想的乐园,使之成为自己心灵的栖居地。于是,一个构图巧妙、色彩清新、格调轻灵的山水系列不断地从姚建平的手中产生,那上面,是客观世界存在着的山野村落,是社会生活中俯仰可见的赤橙黄绿,然而,那是经过画家重新构筑的物质形态,是非现实的山水空间,它展现出一种新鲜的美学意境,表达和反映出画家的精神向往和艺术追求。品读建平的这些作品,感受有三。  相似文献   

17.
陈延 《潮商》2010,(1):93-95
山水,大物也。须胸襟博大,去尘绝俗,才能为此闲适隐逸之艺。两晋六朝创始山水画以神为重要。传神之旨者,顾恺之始。两晋位人名士,崇尚清虚,性多洒落,心游山光水色,陶养性情,故创山水画天人合一境界,文人画家以林泉之志,引领中国山水画前行,成就了华夏文明标识特征的山水画面目。  相似文献   

18.
转眼之间,跟画家黄茂榕先生相识已经有十多年了。记得那是我去著名书法家赵逢明老师家,看到墙上挂着两幅画儿,一幅牡丹,一幅石榴。设色明丽,水墨淋漓,其笔墨功夫不在我认识的一些名家之下。我问这是谁画的,赵老师说:这人叫黄茂榕,就是我们本市的画家。并且很郑重地对我说:我认为这是咱们市最好的花鸟画家。  相似文献   

19.
张羽 《活力》2009,(25):81-81
中国画之所以美,主要美在它的笔墨情趣,而笔墨情趣的浓淡有无,又全在画家的笔墨功夫和艺术观念。时代不同,笔墨风格也不相同。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首先要传承,传承就不能丢掉老祖宗的笔墨技法及章法布局,当然,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接薪火,并在遵循国画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首先应强调在传承基础上发展,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  相似文献   

20.
雪韵     
用一根绳子在冬的末梢打一个结 让冬慢慢去 盼一场瑞雪撑起那冬的繁华 听积雪压枝兆丰年的律动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