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伦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政府聚焦的难题之一,也是公众舆论所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政府再造理念和责任政府理念的发展,各界人士纷纷强烈呼吁政府财政伦理制度的建设。本文通过运用正义伦理中正义原则、正当、公平公正等相关理论从伦理角度对河北省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伦理问题加以深刻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河北地方政府面对工作中严重的财政问题应加快完善财政伦理的建设,通过发扬伦理正义,从"正当"角度完善财政监察和审批程序,运用多种途径让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财政伦理正义观,依据"公正公平"原则,把官员手中的资源配置权放给市场,注重加强财政伦理法律规范约束体系建设,将财政伦理朝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以更好地提高河北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陈卓  潘敏杰 《财经论丛》2018,(7):106-113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竞争视角,结合我国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的体制,考察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竞争的策略选择行为及对雾霾污染的作用.静态博弈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通过权衡自身的环境规制收益与成本进行策略选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中央政绩考核体系的不断调整,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的竞争中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选择,对雾霾污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肯定环境规制政策与财政分权对治理雾霾污染的积极效果.为此,应继续完善并加强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厘清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明确清晰的责权关系,因地制宜制定治污减排目标和监管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3.
聂军  冉戎  唐源珑 《商业研究》2020,(3):104-112
地方政府为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是否会将其压力转移到企业?基于2016-2018年上市公司手工收集的精准扶贫数据,本文考察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在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企业精准扶贫投入越多,且在控制了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后依然成立;(2)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作用在不同性质企业中存在明显差异,较于国有企业,政府财政压力对非国有企业的精准扶贫投入影响更大;(3)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削弱了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越小;(4)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银行贷款较多的企业中。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地方政府需注意企业承担精准扶贫任务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静  吴群  王健 《财经论丛》2017,(12):12-21
明确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影响机理,有利于缓解当前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双重角度构建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分析框架,并采用2000~2013年我国省级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短期内具有激励作用与惯性特征,长期具有收敛趋势.土地财政产生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中,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税制改革背景下,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程度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前提,土地出让制度市场化改革、 地方政府竞争、 房地产业支柱型产业定位政策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滞后一期财事权不对等程度对当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具有负向影响,由此反映出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竞争中,招商引资的竞争方式在短期内对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影响尚不显著,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愈激烈,地方政府愈加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显著增加,损害赔偿制度成为其运作的重要组成。尽管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等陆续出台,但该制度在我国依旧处于初建阶段,审判实践中的不适应、不协调日益显现,阻碍这一新诉讼类型的构建。因此,从我国当前该项制度构造的损害赔偿原告资格、责任主体、损害赔偿范围、损害评估体系四个层面出发,结合实践情形进行制度运作中经验及问题分析,为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殷立辉 《北方经贸》2007,(12):66-67
基层财政困难根源在于财政体制不规范,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对称。解困的根本途径在于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创新财政体制的前提条件是简化现有过多的政府财政级次。以地方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推行"省管县"改革,简化财政层级,可为合理配置政府间事权财权、彻底解决基层财政困境,为地方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财政环境。  相似文献   

8.
闫飞 《商》2014,(20):136-136
政府环境责任的不明晰是造成一次又一次污染事件的根源所在,所以在环境法律中应当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本文就从环境责任的概念、政府环境责任强化的动因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在环境法律中政府责任的现状,为政府责任的完善提供思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地方财政赤字的视角,研究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内在作用逻辑。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财政赤字扩大化,激励了地方政府在利益觉醒后利用预算制度缺口,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进而驱动地方政府通过积极的土地财政手段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政策目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开 《财贸经济》2011,(9):5-10,135
财政改革向着省以下财政体制和基层财政领域逐步延伸,是我国财政发展的自然逻辑。在这一进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优化地方财政体制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政策着力点。在剖析我国近年来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从各地间差异较大的财政省管县实施办法中提炼出“优势特色”,以县级财政为重点整合地方财政级次,构建与县级基层政府责任相匹配的基本财力长效保障机制,同时不削弱市级和乡镇财政的特有功能,建立辖区内和跨辖区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整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尽管分权的优势已经由理论和经验所验证,但目前中国存在非常复杂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分税制改革仅属于形式上的财政分权。本文着重考察了中国目前财政分权的真实特征,并对背后的逻辑进行分析。进一步改革的关键应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和支出责任,最大限度地纠正目前地方政府财权和支出责任极度不对等的现象,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治权,而更为根本的改革方向在于改变目前的"分权式威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的条块矛盾表现在财权配置向部门倾斜,事权配置"条条"干预"块块"以及"条强块弱"导致政府机构同构。协调"条块"关系,需要在合理界定条块财政责任,使其各归其位的同时,继续推动纵向财政分权,协调主管部门与下级财政的关系,把地方性公共决策权下放到地方。  相似文献   

13.
《商》2015,(25)
近年来,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尤其是环境的问题的日益突出。十八大要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因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这就要求加快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步伐。本文通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探讨,从理论上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的意义,分析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力图提出合理化措施解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开  张磊 《财贸经济》2019,40(8):18-32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本文以地方政府间权责安排为视角,收集并整理286个地级市层面2015—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析财政分权程度省际差异下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方上下级政府间权责关系基本协调、匹配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其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偏向。但当地方上下级政府间存在权责错配时,财政压力的增加则会显著降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偏向。因此,在确保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基本协调和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省级政府应逐级下放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至县级政府,或者上收部分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来维持省级与县级政府在承担事权与支出责任上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分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财政补偿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教育成本核算与财政补偿存在的教育成本核算政策不配套、生均成本计算口径和方法存在差异及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改善财政补偿机制的相关措施:高校自身扎实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强化高校成本绩效观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政府主导形成良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中央、地方政府共同履行支出责任,以及发挥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是地方政府主观汲取努力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来自中国大陆26个省份的省级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剔除了环境差异的影响后,得出基于"基准环境"的省级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测评结果.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主观汲取努力,也会受到经济总量与结构等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财政税收都是我国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最关键的财政收入来源,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和不完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地方财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政府收入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应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发挥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6年8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进一步落实。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而此次《意见》是针对央地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开展的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重点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财政事权的规范配置是财政收支规范划分的重要基础。而正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忽视,才导致了我国央地政府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此次《意见》提出研究起草政府间财政关系法,并提出构建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以解决新增财政事权在政府与市场以及央地政府之间的划分问题。但就如何具体构建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仍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我国新增财政事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从而思考如何构建我国的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企业型政府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对数十年来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检讨与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新环境的自觉调适。它是21世纪大势所趋,各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必然选择。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目前我国财政状况相当严峻,地方财政风险状况凸显。利用企业型政府论的精神要领和方法来从机制上理清思路,是探究解决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的重大尝试。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机制层面探究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状况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